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满足自身贪婪的欲望,在我国实行了文化入侵,即设立日语学校,并强迫我国年轻人去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

然而有个人十分不一般,他从小被日军带去接受日本教育,“帮”日本人做事,为此日本还他起了日本名字,在其他乡亲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

但实际上,他却是一名潜伏在日军指挥部的游击队情报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着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学习日语,陈敏学的爱国之心不变

这人名叫陈敏学。要说他为何能够在日军当卧底,还要从他被日本人抓走那时说起。

1941年,14岁的陈敏学正坐在教室里发呆,此时的他已经在日语学校学习了一年日语。尽管耳边传来了日语老师大声讲课的声音,可是他却没有心思去认真听讲。

因为他知道,虽然和其他同龄人相比,自己能够很幸运地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教育背后却蕴藏着极为阴险的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日军侵占中国的一些地区之后,便开始在当地开办很多日语学校,推行奴化教育。此举意为奴化当时年轻一代,为日军服务。

而为了奴化思想植根于当时的年轻学生脑中,日军深知采取一些让年轻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的方式尤为重要。

为此日军首先当时的年轻学生学习日语,还强迫中国学生过日本的节假日,学唱日本国歌。

除此之外,日军还禁止学生学习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一些内容,另外,他们还编造历史,试图将他们的这些行为合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文化侵略下,一些没有受到过正规文化教育的,而且三观还没有成型的年轻人就容易受到影响,少部分由日军培养起来的年轻人,他的民族思想以及对中国人的感情会大大减少。

陈敏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日军带到他们所设置的机构接受日本教育。那时候,在陈敏学所在的地方驻扎,随后他们挨家挨户地搜寻年轻孩子,为他们服务。

若是遇到不同意的百姓,日军就会把他们杀掉,而若是遇到的百姓同意让他们将孩子带走,并让孩子接受日本教育,就会给三两米。

虽然日本人答应给“报酬”,不过一些对日本人有着仇恨情感的百姓宁愿死也不愿意把孩子交给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陈敏学不一样,他是自愿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这三两米,为了不让家人饿死,陈敏学愿意跟着日军走。

可是,在目睹了亲人被日军杀害,同胞饱受欺凌的情况下,陈敏学不可能对日本文化产生好感。

相反,他在学习日本文化的同时,也心里滋生出了对日本人的仇恨情绪:凭什么日本人能够过着和平安稳的生活,而中国人却要受到他们的欺负,甚至连最基本的自由都难以获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跟着日本人走之后,自己就要被迫帮日本人做事,日本人还给自己起了日本名字——铃木三郎。而自己的这些事情传到乡亲们耳中之后,自己也被人当成了汉奸

未来的迷茫,被误解的痛苦,在他的心中挥之不去。陈敏学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个机会,可能够帮助自己摆脱日军的机会。

就在他苦于寻找机会而不得的时候,有机会去自己找上了门,也让陈敏学找到继续生活的动力。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机会呢?

成为情报员,面对严刑逼问誓不背叛

原来,陈敏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情报员,是因为有游击队同志的帮助。

可是,做情报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陈敏学那时只有十几岁,并没有足够的老练,所以一段时间后就被日本人抓入大牢中。

不过,此刻的他身份并没有暴露,日本人只是有所怀疑他,为了证明内心的猜测,日本人把他打入大牢,严刑逼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体上的疼痛对陈敏学来说不算什么,真正的痛是过去在日语学校学习日语,并且不得不看日本人脸色生活的那段日子。

因此,在面对酷刑,陈敏学咬紧牙关,没有透露关于游击队的任何情报。

随着鞭子一次次重重地落在他的背上,陈敏学的决心愈发坚定,而在他濒临昏厥的时候,他似乎回到了给他的人生带去转折的那个夜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1943年的某个深夜。一个陌生人破门而入,闯入了陈敏学的视线。他的不请而来把陈敏学吓了一跳,可是陈敏学觉得这个深夜闯进来的陌生人并不是坏人。

只见,那人匆匆的跑过来,对他说道,“我是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我想请你帮我做一些事情。”

此时的陈敏学刚刚被调到一个洋行从事翻译工作,有时也会接触到一些秘密情报。虽然他很想帮忙,但是他因为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所以显得有些犹豫。

看到他犹豫的样子,游击队员表示,“你只要你平常的工作就行了,如果看到有用的情报再偷偷传递过来,但不管怎样,千万不要让日本人起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击队员的话为他指明了方向,再看看游击队员诚恳的样子,陈敏学不假思索的答应了游击队员的请求。

随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卧底工作,陈敏学的日常生活依旧和平常一样,日本人根本察觉不到陈敏学已经变成了卧底。

就是在这种日本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陈敏学将一个又一个的绝密情报送给游击队。有了陈敏学的帮助,游击队的工作十分顺利,让日军连连受挫。

看到自己的工作有了成效之后,陈敏学欣慰的笑了,而现实中的陈敏学也因为敌人的折磨晕了过去。

看到陈敏学昏死过去的样子后,因为日本人觉得再审问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就把陈敏学放了出来,并让他继续留在日军那边从事翻译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年后,在人们的努力下,日本侵略者终于尝到了战败的滋味。在这之后,停留在中国各地的日军陆续撤出,中国人民终于享受到了久违的自由。

而陈敏学完成任务,终于可以回到家乡继续生活了。

那么,回到家乡之后,陈敏学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爱国情怀,激励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回到家乡之后,陈敏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给所有人,他也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同所有人说,“我不是汉奸,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但是,因为过去给日本人做翻译的那段经历,陈敏学很多人的误解。

他们认为,就算陈敏学做过卧底,但他也曾经给日本人做了很多年的翻译,像陈敏学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成为党员。

面对着众人的误解,陈敏学没有解释,在他看来,只要自己能够坚持为人民服务,相信有一天人们会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着这个念头,陈敏学投身于教育事业中。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下,他终于获得了人民的认可,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了。

但他并没有怨言,带着“深圳市文明市民”等光荣称号退休了。

退休后,对国家有着强烈感激之情的陈敏学想要继续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于是,他帮助警察顺藤摸瓜破获了很多案子,他还用他自己的真实经历,到处宣传,帮助人们认清抗日战争的那段历史,让人们意识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多像他一样潜伏日军军营里的卧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张庆余就是一个例子。那时,张庆余所在的河北保安队队长投敌。为了不当叛徒,张庆余偷偷给国民党的高官写信,但也没有得到有用的指示,反而让他们继续忍耐。

于是,张庆余顶着“汉奸”的骂名就这样继续生活。期间,张庆余的儿子公开和他脱离父子关系,他也没有对其进行解释。

即便如此,张庆余没有做叛徒,他消极应对日军的指示,在暗中默默等待着机会。

期间,因为河北保安队队长的投敌,使得日本人在当地大肆掠夺,仅用三年时间就从当地掠夺了166亿斤粮食。

日本人的搜刮给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人们不仅活在恐慌之中,还面临着饥饿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各地陷入战火之中。在国家陷入炮火的情况下,身为军人的张庆余再也忍耐不住,开始暗中和同志们一起策划起义。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后,起义正式开始。张庆余领着军队对日本人发起攻击,消灭了五百多名日本人之后,张庆余打算继续向前,试图消灭更多的日本军队,却在路上遇到了前来支援的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番火力压制下,张庆余选择带领的部队离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庆余和他的军队才终于脱离了日本人的控制,摆脱了汉奸的骂名。

在这之后,虽然张庆余的部队损失惨重,但在官兵的一致同意下,对于带着部队没有停歇,转而投入到更大的战斗中去。

抗日战争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是在这场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中国人不屈不挠的身影。有了像陈敏学,张庆余这样的人存在,我国才会在这场战斗中取得胜利。

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妄图通过建立日语学校来对我国进行文化侵入,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身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

他们的这种教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陈敏学出现。

而陈敏学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是能够激励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它能够帮助我们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