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光麦当劳两家门店存在篡改食品保质期标签、使用过期食材等问题,已经过期的面包被店员偷偷篡改时间条后再次售卖(据5月13日《新京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断开保温机、更换时间条、去除变质部分,一份过期食品摇身一变继续“光鲜亮丽”地登上食客们的餐桌。“美味佳肴”背后的隐患重重,又一次戳痛消费者的心。其实,过期食品“偷梁换柱”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曝光。近年来,多家连锁餐饮接连被曝出食品“换签”问题,甚至被网友戏称为行业“潜规则”。而这次,换签疑云似乎吹到了麦当劳,事件真相还需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查证,但食品“换签”等问题屡屡发生,值得关注。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禁止生产经营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如实记录并保存进货查验、出厂检验、食品销售等信息,保证食品可追溯。但是现实中,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罔顾消费者生命健康,食材生产日期想改就改,过不过期全凭感觉,这种随意背后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淡漠,是对规则制度的轻视,是对诚信经营的背弃。

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本应该是每一个餐饮从业者的底线,然而食品“换签”却是“按下葫芦又起了瓢”,问题年年曝光年年出,原因为何?

首先,企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不力,监管机制存在漏洞。部分企业经营有误,成本控制不当,片面追求扩大利润空间,压缩成本,导致基层员工为交差铤而走险。出了问题后,一些企业想的不是溯源治理,倒查问题背后的制度和监管漏洞,而是先“解决人”,以开除涉事门店人员等手段,解了“燃眉之急”,却依旧隐患丛生。其次是违法成本过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被举报的换签食品单品价格低,涉事企业往往只需缴纳几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问责不到位,违法成本较低,不能对全行业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此外,换签问题举证难,让商家有了侥幸心理。现实中“换签风云”多是媒体卧底曝光而来,普通消费者难以进入食品生产间,食品过期问题维权难度过大。

品质、安全、服务是一个餐饮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要做好这些,归根结底靠的是企业对消费者的诚实与用心。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担责,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是企业的底线。企业要秉持“一查到底”的从严监管思维,要从个别问题中追溯监管体系的漏洞。一方面要在强化监管硬件上想办法,可以引入智能化监管软件,建设食材全程可溯源系统,实现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另一方面要从门店、员工管理制度方面下功夫,如及时调整食材进货比例、门店经营方向,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合理门店考评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底线思维。

相关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于食品“换签”问题从严惩处,在全行业树立起严格的红线,督促商家强化食品安全底线意识,杜绝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版 作者:何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