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拾荒者,也不是环卫工,但白玛加措却经常深入地势险峻、空气稀薄的地方连续十几个小时清理垃圾。一个塑料袋、一个矿泉水瓶,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他就要捡起来。

拉萨、山南、林芝、那曲……白玛加措的脚步走过了许多地方,并组建“清理垃圾行动”团队,团队的志愿者中甚至还有70岁左右的老爷爷老奶奶。他说,想用行动播撒环保的“种子”,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

书本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想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白玛加措出生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今年41岁。但他不求报酬投身于志愿者服务,坚持深入西藏各个地区清理垃圾,已经11年了。

白玛加措是家中的老大,年幼时帮家中放牧,后来找到一份做藏香的工作,生活平淡且稳定。工作之余,白玛加措总是手捧书本,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书本丰富了白玛加措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生活。

“我偶然间翻阅到一本书籍,书上说了大量垃圾破坏大自然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担忧。我回忆起小时候泛着草香的牧场,想念家乡清澈的小溪,不想如此优美的环境遭受破坏。此后,我越来越关注环保,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为环保事业贡献微薄力量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白玛加措说。

怎么样才能让家乡更洁净?怎么样让环境更美好?……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白玛加措的心头,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白玛加措决定从我做起、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于是他拿起简易工具,开始了清理垃圾的公益事业。

和身边的人相互影响

  组建了“清理垃圾行动”团队

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独特的地质地貌造就了许多让人惊叹的自然风光。随着西藏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带着美好期望来到西藏旅游。但是,游客增多有时也会导致垃圾留在景区,影响到了景区环境和游客的心情。

2013年起,白玛加措到过很多景区。当然,他的目的不是旅游,而是当环保志愿者、投身公益活动,帮助工作人员清理垃圾。“如果不将看到的垃圾清理干净,我会一直想着这件事,总感觉心里被什么东西堵着一样。”

一开始,白玛加措只是将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但随着对垃圾分类和垃圾对环境污染的了解,他知道,有些垃圾很多年都不能分解,必须经过严格的分类,将无法处理的垃圾送到处理厂才行。将垃圾扔进垃圾桶的行为对于保护环境来说,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于是,普通的“捡”垃圾行为开始变成垃圾分类和垃圾再利用。比如:塑料瓶需要送到处理厂;油漆桶是有害垃圾,但洗净后可以送给农牧民给牛羊喂水;废旧衣服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送给有需要的人。

拉萨、山南、林芝、那曲……白玛加措的脚步走遍了许多地方,同时,白玛加措的行动也影响了许多人,组建“清理垃圾行动”团队。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我们5个志愿者商量,决定开车去冈仁波齐清理垃圾,带着干粮和帐篷在那里待了19天。中途遇上下雨,路滑,一个朋友的脚磨破渗出了血,但是他还是坚持和我们一起将垃圾清理完才下山。”白玛加措说道,“有人觉得是我影响了他们。其实,他们同样也影响了我。若不是身边的人都这样无私,我也不能坚持这么久。”

想通过自己的行动

  唤醒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

2015年,白玛加措加入了美丽公约组织,身边志同道合的人多了起来。大家凑油费、买工具、协调活动时间。虽然大家是一群普通的人,收入微薄,却依然愿意自费做公益。

当记者问起没有收入该如何维持生活时,白玛加措腼腆地表示,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消费,穿的是以前的旧衣服。若实在没钱,就去工地打零工赚点钱。因为租住的地方没有厨房,糌粑就是白玛加措经常吃的东西。偶尔他也会去朋友家煮面条,或去茶馆。白玛加措告诉记者,有一次去茶馆时,一旁的市民认出了他,两人热情攀谈后,市民笑着向白玛加措保证绝不乱扔垃圾。“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说到这件事时,白玛加措脸上的笑容阳光又治愈。

白玛加措每次做公益时都有不少人参与。志愿者中甚至还有70岁左右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不图报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一直感动着白玛加措。

白玛加措告诉记者,刚开始捡垃圾时,家人十分反对,认为长时间接触垃圾会生病,并且这个行为也并不体面,没有卖藏香轻松,还不赚钱。但是,渐渐地,家人了解到他捡垃圾的意义,所以选择了默默支持。“他们虽然没有嘴上说支持我,但是有时候我没钱了,他们还是会给我拿钱。”据了解,白玛加措有时候还会带自己两个孩子去捡垃圾。孩子们年龄小,也许对于父亲做的事不能完全理解,但他们却十分乐意陪着父亲干“体力活”,爱环保、爱公益的“种子”正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白玛加措表示,做这些事就是唤醒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至于乱扔垃圾的人,只是少部分,希望用行动感化他们。在采访结束后,这位十几年如一日的公益践行者急忙开着装垃圾的小货车去年审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光影和人生,白玛加措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公益环保的事业中。就像他说的那样,要用行动播撒环保的“种子”,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