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两大平民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对比,看似一类人,实则是两种人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二人的出身、经历包括称帝后的一些行为都比较相似。刘邦出身庶民,本是混混,一生历经沛县起义、投靠项梁、入主关中、楚汉相争、汉朝建立后削平异姓王侯等5个艰难阶段,这才铸造了铁血强汉;而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当过乞丐、和尚,一生也经历了投靠红巾军、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统一黄河以南、北伐元朝入主中原、北征蒙古、诛杀功臣宿将这5个艰难阶段,才修成正果,打造了硬气大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各个方面惊人的相似性,后世很多人认为刘邦和朱元璋是同一类人。但事实上,两人在打天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战争思维存在极大的差异极大,那具体是如何不同呢?

面对强敌时,刘邦擅决策,而朱元璋擅决断

第一:擅决策的刘邦

在楚汉相争时期,军力较弱的刘邦对战无不胜的项羽无可奈何,这时韩信提出了一个非常冒险的计策,具体是以刘邦为诱饵,在正面吸引项羽主力,而当项羽主力军队被刘邦拖住时,韩信率兵东进,趁机去攻下函谷关以东的魏国、赵国和齐国等景从项羽的诸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认为,项羽的楚军在南方,刘邦的汉军在北方,而赵魏齐三者皆在东方,如果能攻下赵魏齐,从地势上韩信就能够与刘邦一起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合围。

这个计策非常冒险,以项羽超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机动性,稍有差池刘邦便会有性命之忧。

但刘邦却依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为什么呢?刘邦认为战争的目的和方向是打败最强的项羽统一天下,而要打败项羽,自己不冒险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韩信的冒险计策让刘邦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此前的楚汉相争中,项羽的楚军是屡战屡胜,而刘邦的汉军是屡战屡败,如今既然有一个可能性,那就可以一试。

从刘邦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擅于决策、敢于冒险的创业者。

我虽然不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但我却知道事情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和方向,再根据这个目的和方向,在下属的众多建议中,找出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擅决断的朱元璋

再看朱元璋,朱元璋在起兵的最初阶段,面临什么局面呢?他攻占应天(也即如今的南京)后,同时面临西边的陈友谅和东边的张士诚两股强大的起义军,是真正饱受东西夹攻之苦。当时其麾下几乎所有的谋臣武将都认为应该挑软柿子捏,先攻张士诚,吞占其地盘与势力壮大自身,再与最强大的陈友谅决战。

但是,朱元璋力排众议,说了一句惊艳世界战争史的话:张士诚器小无远见,陈友谅志骄好生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器小者小富即安,若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势力最弱小的张士诚绝不敢参战,反而会想着‘鹬蚌相争’,妄想渔翁得利;而陈友谅恰恰相反,他志骄而阴狠,若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他绝对会参战,举国之兵从背后给朱元璋致命一击。这一番分析充分展现出朱元璋对‘战争的本质就是人心争斗的延伸’这一理论的掌握,也不难看出朱元璋权谋术势、政治争斗的水平。此后战争走向正如朱元璋所料,在他与陈友谅决一死战时,东边的张士诚果然按兵不动,殊不知朱元璋与陈友谅这两头老虎决出胜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东一口吞掉最有钱的自己,在其尸体上敲骨吸髓,完成战后的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一系列分析、决断以及操作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朱元璋是一个擅于决断的战略家、军事家,他对战争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与对手博弈时,绝非等对手出招后再做出反应,而是要在对手出招前就根据对手的性格、过往以及所处环境判断出他下一步的行为,进而掌握主动性。

在创业中,刘邦和朱元璋因才能不同而身份不同

第一:刘邦作为核心居中调度。

比如在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们各有各的特长,他们想要完成一件事情,必须要互相搭配。而刘邦要做的就是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配合,比如在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后用自己的威望压住樊哙和卢绾等军中旧将对韩信的不服与刁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