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到底是什么科举制度?今天我们就具体和大家来说一说,它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为采用了和现代一样罗列各种学科考试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首先要知道的是科举制度之前官方选人才都是通过察举,察举制度就是要求地方官员在当地考察,发现好的人才,人品,学识,品德都好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者可以直接上报中央!也就是说当时的人当官,需要有一个推荐人,他认为你品行好,学识好,就可以当官,反之穷苦人家的孩子,想要改变命运几乎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科举和传统的察举的区别在于:

1、分科选拔

2、以才为主、

3、相对公平、

4、没有门槛的限制。

科举制度,打破了传统察举的限制,也就是不需要由领导或者别人来推荐,可以毛遂自荐,就像之前的东方朔一样,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不过这两个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科举重在选拔才能,就是看谁考试考的好,有能力才能上来。 察举制在于品德为主,更在意的是这个人的品行好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不论是察举制,还是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度,刚开始的时候的确会发挥很好的效果,但是到了中后期,能够操作的空间太大,很容易成为世家门阀安排自己心腹的途径。毕竟品德这种东西,很难用具体的标准去衡量,而科举制的才能选拔,有了一个跨时代的量化标准,可以排名,并且打分,操作空间会变小,选拔难度降低,在当时的朝代,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相比较于制度上的改革,人们对于选拔人才的思想和标准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制度也会跟着一起改变。

而且事实上,察举制也是可以”投牒自进”,而其实这个制度在西汉时期其实就已经开始了,汉武帝时期,就已经非常推崇公车署上书,所以说察举制其实和科举制也有一点共通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文帝剧照

而隋文帝时期实行的其实应该是察举制度了,开皇七年(587 年) ,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598 年)七月,隋文帝“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释一下,志行修谨:通过后天的铸造,使德行得以完满。

清平干济:清廉平和,办事干练而有成效。

孝廉:孝悌亲长,廉能正直。

察举制常科征召民间人才的只有孝廉,后三个是绝大多数是升官用的,包括秀才科选择的也大多数是现任官吏,不能算了。其他的是特科,缺人才会招。

光看字面可以看出是和“孝廉”差不多的。可是事实上到底是不是一样,也就是到底分没分科,没有明显的区分。主要看这“二科”到底是有一个就行,还是两个都是必须的。不过还是必须都有的可能性大,不然后来隋炀帝就不会刻意再强调了。

而在此时,可以看出,隋文帝还是以德行作为取才的主要标准。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炀帝

举贤诏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其见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举送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