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李世民52岁突然离世,真是误食金丹而亡?《资治通鉴》有蛛丝马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唐帝国,威加四海,万邦来贺,无不归来。从李世民即位,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23年的发展,将大唐帝国推向巅峰。任用贤臣、政治清明、与民休养、这位在外族眼中的“天可汗”却在50岁的年纪骤然离世。

贞观之治的丧钟最终敲响,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撒手人寰,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他的大唐帝国。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帝,比肩秦皇汉武的帝王,为何在52岁的盛年说走就走,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他“猝死”?

翻阅史书,有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导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韬武略,旧伤顽疾,病死

世民自起兵以来,前后数十战,常身先士卒,轻骑深入,虽屡危殆而未尝为刃矢所伤”。-《资治通鉴》

这段话明确记载了李世民的作战生涯。常常作为先锋出入于刀光剑影中,虽然有危险但是没有被刀刃所伤。上半句我们可以作为论点,下半句则有夸大成分。以古人的记载,应该是没有大的伤,至于小伤肯定是有的。也就是说,李世民早年因为过于英勇而全身到处都是旧伤口,在古代的医疗环境下,就算当下医治好,难免不会有后遗症并发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再看看李世民出征高丽时,大臣的一句劝谏

”疾势如此,圣躬可忧”

翻译过来就是,得了这样的病,皇帝的身体让人担心。而劝谏的背景是贞观19年,李世民准备出征高丽。从大臣的话来看,李世民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而还在强行出征。从医理看,有病的人,需要静养,而李世民全然不顾。这也为日后的身体旧伤埋下了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勤政爱民,夙兴夜寐,被累死

都知道李世民是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对待百姓,对待大臣都以一种明君的身份示人。但要知道做明君的代价可是非常大。面对刚刚建立不久的大唐,内要安抚民心,与民休养发展经济,外要抵御少数民族。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李世民来亲自处理。哪怕在现代,如果要承担如此重的工作压力都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资治通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明显了,李世民每天勤于政事,不仅仅因为担心百姓,还有让大臣和李家人可以永久荣华富贵。国家这么大,他既怕百姓过不好,还要担心身边的人怎么过得才好,真是操碎了心。

从《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经常自我反省,为了国家和百姓呕心沥血。“自令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每次上朝议政,都要带着谏官,好像就怕自己听不到纳谏声一样。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世民在最后的4年统治生涯时期,当身体有抱恙时马上下令叫太子处理事务,按照他勤于政事的特点,除非真的病的不轻,不然不会轻易放弃工作。这样的工作强度,身心俱疲,说工作狂中的工作狂也不为过吧。长期生活在如此环境中,怎么能不消耗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迷恋丹药,中毒而死

李世民虽然作为千古明君,但总逃不过人性的贪婪,想长生不老。历史上的帝王都喜欢“永享江山万万年”。秦始皇派人去日本求取丹药、嘉靖皇帝直接不上朝做道士修炼。

为什么提出这种说法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对于炼丹求药是很痴迷的。

“其言率皆迂诞无实,苟欲以延岁月,药竟不就,乃放还”。——《资治通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