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兵”,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永不言败的勇气,以及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坚定信仰,他们就像永远熠熠生辉的勋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军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今天的《军旅文学之窗》栏目,我们为您安排的是散文《老兵的信仰》,让我们穿越岁月长河,一起感悟老兵身上浓浓的家国情怀与崇高的精神追求。

老兵的信仰

作者:戴墨

军装穿了30年,我以为我是个老兵了。然而真正的老兵不是关乎年纪大小,也无关兵龄的长与短。

很多时候,我常常自问,我为啥当兵?为谁当兵?一个优秀的老兵,其实从不需要答案。该当兵的年纪,当兵就是了!该扛枪的时候,扛枪就是了!该站岗的时候,站岗就是了!该冲锋的时候,冲锋就是了!该杀敌的时候,杀他个片甲不留就是了!哪里有问题呢!

兵当老了,思想就该上一个层次,指哪儿打哪儿,老兵从来不惧怕流血牺牲。信仰、忠诚、责任、荣誉、国家,永远都是老兵心中最神圣的号令。

28年前,我在连队的时候,指导员曾专门给我们上过一堂军人要熟悉号令的大课。我就是那个时候牢牢记住了冲锋号、紧急集合号、起床号、出操号、熄灯号……这些与军人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号令,如同嵌入血肉的筋脉,不断丰富和历练着我的军旅人生。

指导员还讲到其他一些号令,他说,光战斗命令号就有“前进、停止、冲锋、散开、靠拢、追击”等二十多种。但在七大类一百多个号谱里,唯独没有撤退号。是的,在军人血性刚烈的字典里,只有“誓与阵地共存亡”的悲壮与豪迈。

多年军旅,要说最怀念的还是一个人的兵之初。因兵之初的懵懂,才体会的到一个老兵的荣耀,老兵是新兵的靶子。靶子的意义,意味着风险,更意味着它必须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标准。新兵有时会主动为老兵打水、挤牙膏;老兵则把自己当年从其他老兵那里得来的经验、教训、常识、目标通通传授给新兵。于是,时间久了,新兵就渐渐临摹出了老兵的样子。

上军校那年,印象特别深的是学员队有个老教导员。工作特别较真,谁迟到一分钟都要受罚。但在生活上,对大家却很关爱。他的女儿小红,有次周末上山玩,回来后想留在食堂和我们一起吃晚饭,硬被他给撵回家去。一句“这是学员食堂,你在这吃算什么?”把一个9岁孩子说得眼泪都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兵的背影(图片源自网络)

一个学员悄悄拿了一根麻花想送给他的女儿,却被他堵了回来。连我们都觉得他这个爸爸太过分,还是孩子嘛。他却板着脸说,你留她吃了上顿,她就会想下顿,小孩子不能惯。等他转业多年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朴实的教导员,他父亲就是一位老红军。

有一年,我去一个通信团当兵锻炼,因单位临时有事急着赶回去。刚要上火车,突然接到团政委的电话,让我在车厢门口等一分钟。我听见电话里呼呼奔跑的声音,正回头张望,政委已经到了跟前。看见他手里拎着的餐盒,明白是来给我送饭的,那是我吃得最难忘的一顿晚餐。

多年来,在记忆的银幕上,依然记得那个人奔跑的场景,记得夜幕下一个老兵送来的温暖。一句“怎么能饿着肚子走呢!”让我从此记住了,我是“他的兵”。而他团里的兵,大多都吃过他亲手送的年夜饭。

我在《解放军报》曾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个名叫程汝善的老兵的故事:老兵15岁参加红军,革命胜利后却主动要求回乡务农。他在老家一辈子都认真而低调地过着“修修补补”的生活,补路、修桥、种树、助学,在出过一百多位将军的县城,留下了一个老兵质朴却赤诚的背影。困难时期,老兵因为长期饿肚子营养不良而病倒,当公社特批了4枚鸡蛋给他补身体时,他却把其中的两枚拿到合作社换了一角钱用来交了当月的党费……

一个把交纳党费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老兵,让我们铭记的不只是一名党员的精神操守,也让我感知了这名老兵朴素的精神高地。而这位老兵,就是政委的父亲。

那天,在奔驰的列车上,我的心捕捉到的不仅仅是暖色的斜阳,更有盛世的田野。那一茬茬在风雨中拔节的玉米、大豆、高粱,都仿佛是一个又一个老兵强健的身影。他们在丰茂的大地之上,踢着正步,唱着军歌,喊着“一二三四”的口号,为一个民族壮阔而不可分割的疆域,交付了自己的青春与子孙后辈……

谁为天地立心,谁为生民立命,谁为往圣继绝学,谁为万世开太平?天地不言。我却分明听见无数个老兵在那里,一边倾听,一边诉说。

本期《军旅文学之窗》栏目

作者:戴墨

主播:笑睿

编辑:郝志宏 笑睿

主编:杨鸿

编审:吕锡成 谭淑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