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在郭沫若和吴晗的坚持下,万历皇帝的定陵被打开。

吴晗没有想到的是,当初信心满满地保护措施,如今却显得那么捉襟见肘。

墓中陪葬的字画、龙袍在与空气接触后,慢慢发黑碳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几年后,万历和皇后的棺材板被直接扔入悬崖,尸骨也被挫骨扬灰,而墓葬中的3000多件文物,因保存不当,更是面目全非。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65年,郭沫若再次请求,挖掘武则天的乾陵,周总理回复: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同意挖掘长陵

1955年10月,一份由郭沫若、吴晗、范文澜等人署名的报告递到了总理的办公桌上。

《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他们发掘的目标是,明十三陵的缔造者,朱棣的陵寝——长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一出,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马上来到吴晗家中,劝说这位当年的同窗好友,将报告收回来,放弃挖掘长陵。

郑振铎焦急地说:

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很难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
而且出土的古物在保存、复原也不过关,这么规模庞大陵墓的发掘和文物保存,连世界上技术先进的国家也会感到头痛……

吴晗反驳道:

全国已经解放五六年了,有老一辈考古专家,也有新培养的学生,人力物力,哪里不能胜任!

看着吴、郑二人争论不下,夏鼐为了缓和气氛,便补了一句:

老吴,眼下全国都在搞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天西北告急,明天东南告急,我们的人全出动,配合基建都不够,又怎么保证人手来发掘皇陵呢?
你不能从明史专家的角度来考虑发掘这件事啊,你得从全国工作的轻重缓急来考虑啊,老兄!

然而,吴晗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他联系郭沫若等人,加紧促成发掘明十三陵。

不久,上面回复,同意开挖长陵

试挖定陵

1956年春天,吴晗拿着同意开挖明十三陵的批文,找到郑振铎。

他激动地说:振铎,你先前不同意挖,但现在已经批准了,这事还得交给你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振铎

郑振铎接过文件,心中如有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虽然他曾经反对吴晗,但现在,既然木已成舟,便只能拼上自己毕生所学,争取把这件事给做成来。

然而,带着专家们在长陵宝顶上转了好几个礼拜,却一点线索也没发现。

郑振铎不得不找到吴晗:老吴,我们换个小的,试挖一下吧!

恰巧这时候,万历皇帝的定陵,被发现围墙开裂处塌陷,露出内里条石,很有可能是墓道所在。

最终,考古专家将试挖的目标,锁定在了定陵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定陵的悔与恨

又是一年时间的刨土,从1956年初夏,到1957年秋,专家团队终于准备好了,开启定陵。

为了保留文物资料,他们还专门请来摄影师,跟拍打开陵墓的全过程。

而这,也成为我们后来研究定陵一份非常重要的影视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传说,帝王陵墓中,都有许多机关暗器,来防止盗墓者。

大家对于大开定陵,又激动又害怕。

好在,当定陵打开时,传说中的机关暗器并没有出现。

因为保护得当,也没有发生尸毒伤人的化学反应。

但文物却在接触氧气的一瞬间,黑化了!

来不及保护,那些在地下低氧环境中,埋藏了几百年的丝帛、字画等文物,在遇到氧气的一瞬间,开始碳化变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家终于将3000多件文物暂时搬运到地面的小瓦房后。

一纸通知,参加考古的许多挖掘人员,被下放了。

来不及编写详细的文物发掘报告,那些出土的文物,就如被遗弃的孩子一般,被人遗忘在了这几间小瓦房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也被疯狂的小将们搬了出来,在烈日下,痛批“保皇派”。

三具尸骨,架在柴上,最终,消散在了一场烈火之中。

而此时的吴晗,他的经历,又与这三具死骨有何不同呢?

在经历痛苦的挣扎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吴晗或许后悔当初挖掘定陵这个决定吧。

作为一个真正的明史学家,他还来不及看自己想要的一手资料,还来不及为这些稀世之宝著书立传,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只能默默叹息一声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不再开挖帝王陵

然而,定陵的悲惨遭遇并没有引起当时各级部门的重视,一些省份还跃跃欲试,想要开挖自己地界上的皇陵。

汉陵、唐陵、清陵等,都响起了开掘号子。

面对如此疯狂的情况,郑振铎、夏鼐坐不住了。

当初不能阻止吴晗,已经酿成悲剧,如今,更不能让这股风乱了考古和文物保护的边界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鼐

于是他们上报国务院,请求制止各省如此疯狂的文物破坏行为。

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总理的批准,一场文物浩劫,才没免于发生。

1965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郭沫若再次上报,请求开挖武则天的乾陵。

这一次,总理不仅直接拒绝了他,还下达了:十年内不开帝王陵的指示。

而这一条,也成为中国考古界到如今,都一直坚守都铁律。

3000件文物的遗憾与重生

从1957年被搬到小瓦房,到1990年颁布正式的文物发掘报告,30多年的时间,多少当年参与一线挖掘的人,已经离去,多少事情已经物是人非。

这对于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而更令人悲痛的是,由于当时出土的文物过多,用以存放的这几间小房间太过拥挤,夏季闷热潮湿,冬季干冷,让这些原本就经过300多年时间考验的文物,变得更加脆弱不堪。

许多锦帛衣物,已经如烘干的荷叶一般,轻轻一碰,轻轻一碰,便碎成许多小块。

2012年,为了保护这些从定陵搬出来的珍贵文物,政府投资修建了恒温恒湿的大型地下文物库,给每一件文物,都独立定制来存放展示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光将这些文物从地上运到地下,就花了整整9个月的时间。

多年来,国家越来樾注重对非遗手工的保护和传承,由文物保护部门组织,对定陵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做出了复刻,以供外界展览所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在各地博物馆巡展的万历皇冠、皇后凤冠,以及凤袍等,都是由技艺高超的现代工匠完成的复刻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既能让我们普通群众感受到文物的华美之姿,又能保护文物原物,不会因搬运,而受到像“越王剑”在新加坡遭受的无妄之灾。

历史不断向前,回首定陵被开启的历史过程,不由让人想说一句:

如果当时不挖,60年后的现在挖,是不是结局会好一些呢?

又或者,再过60年挖,可能会更好。

参考资料:

纪录片:《定陵传奇》cctv

新华网:定陵3000件文物重返地下 万历龙袍已碳化碎裂

岳南著:《风雪定陵: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