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动话题:

《如懿传》的罪与罚

作者|分味

如懿传》又迎来一波「坠落的审判」。

让我们一起回顾这部宫斗巨制的口碑之争,有关它的讨论从来都是玫瑰与枪炮齐发——

一部分观众对该剧赞不绝口,认为以周迅为首的演员,贡献了太多演技高光时刻,伴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输出,把一段「帝后婚姻围城」故事诉说得酣畅又苦涩;

但更多的讨论却集中在演员、叙事的批判,例如主角如懿对待伴侣、挚友和婚姻的态度过于消极,整体故事叙事冗长、剧情经不起推敲等。

最近,这股对《如懿传》的讨论之风越吹越烈,从对影视作品的「讨论」逐渐演化为对文化产品的「审判」。为什么公众情绪的风向变化如此迅速?这种现象又道出了怎样的影视评论心态呢?

上篇:

《如懿传》为何坠落?

要讲清楚《如懿传》为何坠落,就要直面这部剧的槽点。

首先,如懿是一个不自洽的「伪当代女性」。

《如懿传》风评急转直下,炮火主要集中在对如懿的攻击,部分网友把如懿戏称为「大如」,甚至还诞生了「如学」这个学术门类,而「如学」的核心就是自相矛盾。

比如她身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却怀揣着现代女性的情感需求。从她的名字便可以看出,「一次心动,只为一人」,而偏偏她钟情的男人,是天底下最不可能一心一意的帝王,这一根本上的分歧使得整个情感命题站不住脚,让她不能适应封建女性依附夫君的保守命运,开始有了当代独立女性的思想萌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难的是,她的思想虽然领先于时代,行动却依然被困在封建躯壳里。

被人诬陷投毒害命,选择消极地承受舆论,本质上仍然是把「忍耐」当做信条;

挚友、知己处在生死边缘,却依然固执地坚信上位者能够看清真相,缺乏当代女性审时度势的行动力;

身处后宫见惯尔虞我诈,能够保持天真之心是可贵的,但因为心慈手软而频繁陷入困境,连累周围人受困,何尝不是一种「愚直」呢?

当一味忍耐、缺乏行动、天真愚直的人设成为女主角的核心特质,最终落成的是一个思想和行为不自洽的女性形象,成为如懿传最让人无法共情的槽点。

这样的人设,偏偏卷入了一段失衡的两性关系。

作为本剧毫无疑问的C位,如懿本该是婚姻关系里的实际操控者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说,如懿应该主导关系、决定关系,为此观众期待一个主动、积极的结局。

可惜的是,《如懿传》似乎只表现出了关系的失衡——

前期,如懿有令人羡慕的少年郎和年少情深的爱情,同时她还要应对宫廷内的种种纷争,然而丈夫并未给予她足够的支持理解。相反,由于夫职的缺位,丈夫在关键时刻选择忽视或逃避,加剧了如懿在心理上的孤独和失衡

中期,丈夫与其他嫔妃产生感情纠葛,导致如懿与丈夫之间的隔阂逐渐加深。这让她在情感上感到被背叛和忽视。丈夫未能及时察觉她的痛苦和挣扎,这使得如懿在婚姻关系中的失衡感愈发强烈。

后期,在婚姻的最后阶段,乾隆已经完全沉迷于他人中,对如懿的关爱和尊重几乎荡然无存。此时的如懿已经身心俱疲,对爱情婚姻失去了信心和期待,这种失衡的婚姻关系最终导致了如懿的悲剧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看出,在如懿与乾隆的婚姻围城里,如懿一直处于被动,且无力为改善关系做出任何行动,这直接导致了「剧集立意」的降维,并由此牵出当下最被关注也最被诟病的话题:为什么女性总是在婚姻中落于后方?

女性在婚姻关系中可否是更强大(主动)的一方?婚姻关系为何总是一场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的「零和博弈」?这场博弈背后为何女性时常落后一步?而在这些立意表达上,我们见证过优秀案例。

比如经常被拿来与《如懿传》比较的《甄嬛传》,甄嬛虽然开局牌面更差,但她的底气来自格局智慧,并付诸于行动,最终主导了自己的命运。甄嬛证明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同样可以是更强大、更主动的一方,这种「强大」可以是无欲则刚的心境,可以是解决问题的决心,更可以是战到最后的信念;同时她也从对立、竞争的婚姻关系里跳出,转化为去实现自我进阶,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所以《甄嬛传》的「爽感」并非完全是大女主披荆斩棘的胜利,更多的是作为女性在婚姻中握紧主导地位、避免落入自怜情绪的漂亮翻身。

因此,《如懿传》从人设到关系再到立意的偏差,恰好成为了它「坠落」的导火线。

下篇:

影视作品怎样「审判」?

回看《如懿传》的讨论之风越吹越烈,起初只是社交平台上众人调侃的段子,紧接着有了专门针对服化道的长篇吐槽,进而从对影视作品的「讨论」逐渐演化为对文化产品的「审判」。在笔者看来,这恰好反映了当前文艺评论舆论场内「公众情绪」的演变,值得深思。

其一,短视频传播力量凸显,文艺评论更极致。

短视频时代,亦是「万物皆可评」的时代,是全民参与、全民创作的时代,因此大量二创视频催生了人们对于文艺评论的热情。

在某短视频平台,如懿传贡献了397.5亿次的播放量,甄嬛传更是创造了977亿次播放量的惊人数据,这样庞大的传播体量下,人们对于影视片段的评论也愈发极致。

「如懿传就是封建时代最后的爱情悲歌」

「如懿传是一部看完会的乳腺增生的憋气剧」

不难发现,溢美之词和批评之词都比前几年的评论更加犀利,从作品传播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但从文艺评论角度看,大众却容易被片段传达的信息扰乱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公众情绪的风向变化如此迅速,甚至能在完全不同的评论态度里反复横跳。

其二,观众更容易与自己感兴趣的情绪、话题链接。

《如懿传》的吐槽点,大部分集中在与女权、独立和婚姻本质相关的内容,而这正好是当今互联网最火爆的讨论范畴,观众能够通过影视作品表达自己的现实观点。

比如,如懿在经历了乾隆的背叛和离心后,选择关闭心门与他「离婚」,这在封建时代是一次勇敢的独立宣言,可惜,「离婚」的结局却是如懿撒手人寰,「渣龙」继续游乐人间,这对于观众期待是一次巨大打击,仿佛独立的后果就只能是「兰因絮果」。

于是,人们对于《如懿传》情节、人设、台词的「讨论」,逐渐演变成了对《如懿传》涵盖的文学、精神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审判」。

所以更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评论一部影视作品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标准?抱持怎样的态度呢?

评价一部影视作品,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一种情感与理智的碰撞。所以,我们需要抱持着一种「公众理性」的态度,既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又要从现代人的视角去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譬如,对于《如懿传》的情节和人设,应该尊重历史背景,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以及人物命运。同时,也要看到编剧和导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如何巧妙地运用现代审美和叙事手法,将故事呈现给观众。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是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切不可成为「还原党」,锱铢必较地紧盯100%还原这件事。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将影视作品「过度解读」的现象,甚至将其上升为一种「审判」的高度。毕竟,影视作品只是一种「文化产品」,它无法承载所有的真理和正义。文艺评论,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既不过度吹捧,也不轻易否定。

《如懿传》的广泛讨论,映射出大众对整个文化生态、审美趋势和影视产业的深刻审视。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产品」的分支,其成功不仅取决于艺术追求,更受观众审美、市场定位等多因素影响。

而影视行业,更需开放理性地审视,尊重艺术表达,理解观众需求,并反思如何在多元化时代,找到更符合社会和大众需求的「文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