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历史的朋友,可能会对平津战役时国军名将傅作义的指挥表现持有很大的疑问。因为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淮海战役争夺十分激烈,只有平津战役似乎最兵不血刃。就连傅作义本人所在的北平城,最后都是和平解放的,麾下的25万大军直接缴械,我军整体伤亡不大。而傅作义在国军各战区级指挥官当中,素来以军事谋略过人、尤其擅长防御作战著称,为什么平津战役时发挥得却这么差呢?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野战军打完辽沈战役之后,百万大军的强大压迫力和入关威胁,对于傅作义的战前判断和心理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傅作义原本预估东北野战军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休整,才能够抵消辽沈战役的伤亡损失和弹药消耗,启程入关作战。而在他规划的这三到六个月时间内,国军可以在华北征兵三十万,将原有的六十万兵力扩充到九十万,配合坚固的城防工事以及绥远部队一贯的守城传统,可以固守住平津一带,保持自己的势力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傅作义的如意算盘被军委提前洞察,令东北野战军在不到一个月内结束休整,十一月下旬就开始秘密入关。傅作义的情报工作不到位,等到东野部队接近北平外围时,对方才发现程子华兵团的踪迹。此时傅作义的排兵布阵存在极大缺陷,以少打多却没有形成密集的铁桶阵,而是最容易被优势兵力击破的一字长蛇阵,很快就被我军切割包围。华北战局,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尘埃落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谙兵法的傅作义,为什么没有能够看清战争形势呢?不采用密集阵式的防守布局,而是将各个兵团分散开来,沿绥远、张家口到北平、天津、塘沽一线部署,意欲何为呢?这明显不是傅作义的真实水平。如此部署,跟华北国民党军队的具体构成特点有关。虽然坐拥4个兵团近六十万大军,但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只有二十余万,华北剿总一半以上的兵力来自于李文、石觉等人控制的中央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傅作义在华北经营多年,但仍然不能完全掌握中央系的国民党部队。在军事调动方面,他说的话甚至不如李文这个兵团司令官好使。因此傅作义只能把自己的嫡系部队部署在北平及北平以西,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保存实力逃回绥远老家。这种心态之下,一字长蛇阵的昏庸战法便被摆上了前台,在东野大军入关后加快了华北国民党军的覆灭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作义早年的军阀经历和地方派系的地盘心理在作祟,如果他能够抓住时机积极支援东北战场,或是在淮海战役前举兵南下华东战场,都可以对整体战局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不至于迅速失去自己的嫡系部队。但为了起家之地绥远,以及见证他荣光的平津要地,傅作义始终不愿离开华北半步,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军事部署上的迷失和失败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国军在情报战线上的全面失利,比军事上的局面还要糟糕。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秘书阎又文等人都是我党的秘密工作人员;而他派出亲信陈长捷镇守要地时,天津城防图也被地下党员提前获知,东北野战军的上千门火炮可以准确打击城内的重要据点和工事,炮弹如同长了眼睛,迅速转入延伸射击。如此一来,步兵攻城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不管傅作义在军事上如何高明,使用什么样的招数,也不可能打胜仗。天津如此,北平亦然。傅作义输得并不冤枉。这是一场总体战,国军败在全局,远不是一城、一地、一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