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到如今这种地步,这让我如何向社会交代?”

1966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投湖自尽,这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不过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老舍先生在临终前竟连续呼喊着周总理。

老舍到底为何选择“投湖自尽”?

一向沉着冷静的周总理得知老舍离世的消息,又为何会如此自责?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人民艺术家”老舍之间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革命红色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义愤填膺投湖自尽 ≻—●

老舍生于1899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社》、《龙须沟》等,都是人尽皆知的作品。

最开始老舍参加工作时,曾经当过好几个学校的老师,还当过小学校长,后来还去国外留学,在抗战时期,他创作出了大量爱国主义的作品。

战后老舍应美国大学之聘,赴美国讲学講演,在美期间他见识到西方先进文化,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在1947年时,国共两党爆发战争,老舍决定回国,但是在美国友人的劝说下不得不暂时留在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时新中国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老舍回国,希望他为新中国文艺事业贡献力量,老舍激动不已,于1950年返回故土,他任国家作家协会主席,被誉为首位“人民艺术家”,获得高度荣誉。

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的特殊时期让他遭遇了沉重打击。

在那段日子中,一些激进分子无视法纪,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老舍被污蔑为“美国特务”,遭到残酷批斗。

1966年8月23日,老舍被批斗者殴打三个小时之久,这些外界毫无理由的指责,超越了老舍的心理承受极限,第二天他来到太平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老舍生前患有气管炎,这次殴打使病情加剧,根据亲人回忆,殴打后老舍十分消沉,甚至没有吃饭。

第二天一早就离开家门,告诉小孙女“和爷爷说再见”,之后便投湖自尽,终年仅67岁。

老舍的好友周恩来对此极为悲痛,他本想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保护老舍,但终究没有改变老舍的悲惨命运。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中,许多知识分子像老舍一样,在肉体与精神双重打击下选择轻生,这段日子给中国文化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细数老舍的一生,他都在努力的为革命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投身革命事业,与周总理相识 ≻—●

1936年,老舍辗转多地见证了那个吃人的时代,他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创作出了《骆驼祥子》等作品,但这还不是他的巅峰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老舍听说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辞去山东大学教授的职务,只身一人带着简单行李,踏上了前往武汉的火车。

武汉这座城市已经成为抗日的前线,老舍来到这里,希望能为保卫国家尽绵薄之力。

刚到武汉,老舍就听说党组织要成立一个“文艺界抗敌协会”,专门发出文艺界的声音,唤起全国人民一致抗日,这个消息让老舍非常振奋,他想加入这个协会,为抗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老舍并不知道如何加入这个协会,这时他偶然得到一个信息,周恩来总理正在这里,并且是协会的发起人之一。

老舍对周恩来早有崇敬之情,想着一定要找到周总理,请求加入协会,经过多方打听,老舍终于找到了周总理的住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到老舍的周恩来也很高兴,他早就听说老舍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可以为协会作出重要贡献。当听到老舍要加入协会时,周总理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还笑着说:"有你加入,协会的战斗力就更强大了。"

在文协成立仪式上,周恩来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深深鼓舞了老舍,之后老舍和周恩来频繁接触,渐渐成为了知己。

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讨论抗日大计,老舍也深深受周总理品格的感染,他严谨务实、视死如归的品格给老舍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让老舍去延安看看,周恩来还专门给毛主席去了一封电报,请求毛主席亲自接见老舍,毛主席读完电报,立即同意接见老舍。

老舍经过数日颠簸终于来到延安,还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更让他兴奋的是,毛主席亲自握着他的手,充分肯定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

这次延安之行,无疑开启了老舍文学创作的全新阶段,回到武汉后,老舍始终铭记毛主席的教导,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发扬革命精神,鼓舞士气。

可以说,没有周恩来的引导,就没有老舍在文坛的成就,正是在周总理的感召下,老舍实现了从文人到革命者的蜕变,在文学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段与周恩来相知相惜的时光,是老舍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不过老舍的学习生涯比不上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因为小时候他们家的生活非常的困难,他差点就上不了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从艰难出生到求学 ≻—●

老舍的出生可谓是让他和他的妈妈都走了一趟鬼门关,当时老舍的母亲已经41岁高龄,这对一个孕妇来说无疑是个非常危险的年龄。

万幸的是老舍一家受上天眷顾,老舍母亲终于在巨大痛苦中将他生了下来,谁知刚刚经历了长时间生产折磨的老舍母亲,身子已是强弩之末奄奄一息,家人都在一旁焦急地照看着她的情况,却忘记了还在襁褓中的老舍。

就在这时,老舍的大姐回家了,她一进门就看到婴儿老舍脸色发紫,二话不说抱起老舍检查,这才发现老舍被冷落已久,情况十分危急。

如果不是大姐及时回来发现,老舍这才生下来的小生命说不定就这么夭折了,老舍日后回忆起这一幕,总是感激地说大姐救了他的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舍生在一个满族护军的家庭,他的父亲常年不在家,家里的生计全靠母亲支撑。

老舍还有几个哥哥姐姐,作为老幺的他本应该是家里的宠儿,但是贫苦的生活环境让老舍从小就承受了家庭重担,没有过上太多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

到了七八岁该上学的年纪,老舍渴望像邻居家的孩子一样进入私塾读书识字。

但家中的窘迫让他只能放弃学业,每天在家辅助母亲做家务,看着其他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的身影,老舍内心无限郁闷。

就在这时,老舍家的邻居搬来了一户满族贵族人家,家主刘寿年发现两家原来有些远亲关系,刘寿年有个和老舍同岁的女儿。

有一天刘寿年的女儿无意中对父亲提起了老舍想上学的愿望,刘寿年当即决定资助老舍与自己女儿一同进入私塾学习,老舍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求学之路。

1913年,老舍凭借自己艰苦刻苦的学习,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尽管人生起步环境恶劣老舍没有放弃,最终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命运,他的一生可谓是从悲苦到成功的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结语 ≻—●

老舍的离开是文艺界的一大损失,他决心拯救民族、拯救国家的决心天可怜见,老舍用生命谱写的悲歌,警示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珍视每一个追求真理的勇士。

作为后人,我们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迫害和冷眼旁观,只有包容、开明,才能迎来文明社会的曙光,老舍的自杀,只是那段时间无数悲剧中的一桩,但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仰与缅怀。

他的作品会永远流传下去,他的事迹会永远流传下去,我们生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一定会铭记为之奋斗的每一个革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