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并不无辜的朱由检——辽地悲歌(十二)

继续介绍松锦大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三月,在获悉了明朝援军将要到来的消息后,在锦州外围坐镇指挥的清太宗皇太极加码了对锦州城的围困力度。

清军像是围攻大凌河城一样,在锦州城的外围挖掘深沟,在深沟边树起栅栏建起营垒。为了防止一处营垒被突破后导致整个围困体系崩盘,营垒之间也挖掘了深沟。这样进攻方即便是攻下了一处营垒也没法扩大突破口,清军则可以迅速从各处调集军队全力反扑被攻破的营垒,恢复被突破的防御体系。

被围在锦州城中的辽军,不少都是十年前的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大凌河之战的亲历者,因此深知清军这种围城作战的恐怖。眼见清军像大凌河城之战时一样挖壕筑垒,锦州城里的辽军对于能否守住城开始产生了动摇。

这种时候,明军一直存在的少数民族忠诚度低的问题随之暴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军中有不少满蒙官兵,他们都是拿钱办事的雇佣兵,忠诚度本就不高;而明军一直以来也存在对少数民族士兵的歧视,脏活累活危险的事情总是让这些少数民族士兵干,这使得军中少数民族士兵怨声载道。

因此当看到清军挖壕隔绝锦州交通后,锦州城中的蒙古族军官们便动起了歪心思。在秘密会商后,以东关守将吴巴什为首,一批蒙古官兵决定作乱夺取锦州外城向清朝投诚。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蒙古官兵要作乱的消息被报知了明朝锦州守将祖大寿。在得到密报后,祖大寿赶紧调兵遣将准备先下手为强剿灭企图作乱的蒙古兵。

你祖大寿有耳目,我在你身边也有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祖大寿调动军队的消息很快就为图谋作乱的蒙古兵所知,于是领头的吴巴什决定趁祖大寿兵马尚未调动完毕抢先动手。他一边派人去向城外的清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投诚并求援,一边指挥手下蒙古兵立即反叛。

由于蒙古兵突然反叛,而此时祖大寿平叛准备尚在进行中,因此反叛的蒙古兵得以迅速控制外城城门,并在狭窄的街道上建立起了防御工事。祖大寿闻讯赶紧调兵前去平叛,然而尽管叛军人数不多,但依靠街道狭窄的地形成功地阻遏了明军,有效弥补了自身的兵力不足。

而济尔哈朗在核实了蒙古兵确实反叛后,立马率军杀入锦州外城,面对叛军和清军的联手攻击,明军招架不住只得退回了锦州内城。锦州外城遂为清军所占,锦州守军只能困守内城,连一点转圜的空间都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锦州外城的失陷,使得锦州与外界的联系通道被完全切断了,而这也是锦州解围战必须尽快展开的信号。因此明廷催促洪承畴率领八镇的十三万大军,立即展开锦州解围作战行动。

然而洪承畴却不愿意行动,因为他很清楚,皇太极的目标并不仅仅是锦州城,围点打援歼灭明军的有生力量,这才是皇太极围攻锦州的最优先目的。

而洪承畴对于与清军作战,他的内心中是十分畏惧的。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卢象升的战死,给予洪承畴、孙传庭的心灵冲击非常巨大。

当杀入关内的清军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回师关外时,孙传庭率领18万大军跟在2万清军后面,尽管兵力优势巨大却不敢进攻清军,就这么一路‘护送’清军出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后来被揭发出来,孙传庭因此下狱,洪承畴这才被调到了京师接替下狱的孙传庭。洪承畴比孙传庭滑头得多,孙传庭都不敢与清军交战,洪承畴当然也就更不敢了。

派洪承畴这么一个对敌人充满了畏惧的统帅去救锦州,其效率可想而知了。

由于洪承畴进军十分缓慢,这给了清军充足的时间完成对锦州的围困工事,而随着工事的完善,清军可以抽调出来对付明朝援军的兵力自然也就越多了。

不过洪承畴谨慎也是对的,他手中的十三万大军是明朝的天下精兵所集,这支军队是明朝维持统治的依仗,因此一旦有失,明朝天下就会倾覆!

眼见洪承畴人来了却只是在锦州外围当观众,皇太极决定让他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军向锦州城发起了猛烈进攻,而期间祖大寿的信使‘成功’地冲出了清军的包围圈将求援信送出。眼见锦州危在旦夕,明廷连番催促洪承畴立即出兵解围。

尽管如此洪承畴还是按兵不动!

但是形势比人强啊,现在往往将洪承畴兵败的责任推给明廷催促其出战,可是那时的明廷哪还有和皇太极耗下去的闲情呢?

李自成、张献忠在河南、四川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明军前去剿杀的军队全被打得落荒而逃;而六月山东人民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作为明朝生命线的京杭大运河岌岌可危,随时有被切断的危险......

要是再继续耗下去明廷就要垮了,因此在辽西的洪承畴大军必须尽快给锦州解围,然后返回关内去灭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到了八月时,洪承畴再也不能继续干耗着了,他只得下令出击,但是仅仅只带了三天的粮草。

从洪承畴带的粮草量看,他的这次进攻仅仅只是一次试探,或者是做做样子向朝廷交差。而且洪承畴还下令各部相互掩护交替前进,虽然这样可以抱成团避免被清军分割歼灭,但是进军的速度非常缓慢,洪承畴摆出这阵势也说明他并未真心给锦州解围。

在得知洪承畴出兵的消息后,皇太极不顾自己鼻血长流亲自驰往前线指挥,据说在路上他拿了一个碗接自己流出的鼻血,整整接了一碗。

皇太极为了打赢这场大仗,也是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了。

到了前线后,皇太极发现洪承畴的大军抱成一团缓缓前进,而清军由于兵力不足无法破开洪承畴摆的乌龟阵。皇太极很快便想到了办法,他下令一支清军绕到洪承畴大军的后方,挖掘大沟截断其粮道与后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清军挖掘壕沟截断洪承畴大军退路的记载比较神奇,史称绕到洪承畴大军后方的清军,一日之间便挖了三道入海的大沟成功切断了洪承畴大军的后路。

对于这个记录,码字的认为清朝方面有很大吹嘘的成分,因为清军要分兵围锦州城,因此能用来应对洪承畴大军的兵力只有大概五万人,所以绕到洪承畴大军后方的清军兵力最多也就一两万人。洪承畴发现清军掘壕后,也立马指挥大军向身后的清军发起了猛攻,因此清军可以分配出来掘壕的兵力肯定不多。

清军挖掘的壕沟史载深八尺,上广一丈二尺,呈倒三角形状,可见作业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期间清军还要抵挡明军的猛烈攻击,一日之内真的能完成吗?而且还挖了三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军挖的沟是不是这么大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清军确实以少围多将洪承畴的大军给围了起来;而且皇太极还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隐密进军,一举攻取了明军囤积粮草的笔架山。

眼见后路被断,粮草被截,本就不想去解锦州围的洪承畴这下也就不装了,下令休整一夜明日突围。

然而明军将领之中最不缺的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人才,其中大同总兵王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年坑死卢象升他可是主力之一啊。

因此《明史》记载:总兵官吴三桂、王朴自松山遁,诸军夜溃。

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按理说这些总兵中救援最为卖力的应该就是他了。码字的推测他的军队和王朴军挨着,王朴军夜奔被吴部看在眼里,于是吴部直接炸营跟着跑了。眼见部下已经无法控制,于是吴三桂也就顾不得什么舅舅不舅舅的了,跟着溃兵一起跑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三桂、王朴跑了,洪承畴却跑不掉了,他带领着两万左右的人马退往了松山城。

之所以这场大战被称为松锦大战,正是因为洪承畴率军退到了松山据守。

据清军的统计,此仗到此时清军的战果为:斩敌五万三千七百八十八名,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四匹,骆驼六十六只,盔甲九千三百四十六副。其赴海而死,及马匹盔甲,以数万计,至杏山南,至塔山,沿海漂荡,尸如雁鹜。

退到松山的洪承畴还没有放弃,他认为明廷肯定会调集援兵来解救自己。

然而其后史书中却出现了这么一串记载:

九月李自成、罗汝才陷叶县,守将刘国能死之。

十一月,李自成陷南阳,唐王聿镆遇害,总兵官猛如虎等死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月,李自成连陷洧川、许州、长葛、鄢陵。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贼南陷西华。是月,山东贼陷张秋、东平,劫漕艘。

二月总督陕西都御史汪乔年次襄城被围,城陷,被执死之。

大明朝这会都不知道找谁来救自己了,哪还有精力组织援军去解救他洪承畴呢?

所以史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记录:二月大清兵克松山,洪承畴降,巡抚都御史丘民仰,总兵官曹变蛟、王廷臣,副总兵江翥、饶勋等死之。

三月,眼见援军尽墨,祖大寿终于撑不住了开城投降,清军占领了锦州。

这里码字的忍不住想吐槽一下,救援锦州的明军八总兵——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除了战死的曹变蛟、王廷臣、马科(中伏战死,为第一个战死松锦大战的总兵),剩下的都是坑货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锦大战后王朴被追责处斩,没机会再坑了以外;唐通、白广恩、马科,这哥三都是三姓家奴,投大顺反咬明朝一个比一个积极,大顺败了降清一个比一个踊跃。其中唐通在山海关坑了李自成,白广恩在潼关坑了高杰间接坑死了孙传庭,这仨真是大清入关的大功臣啊。

至于吴三桂大家都知道的。

用这么一大帮子三姓家奴去救锦州,作为事后诸葛亮的我们当然都知道明军未战已败。

松锦之战是为明清在关外的最后一场战略决战,此仗中皇太极围点打援战术已臻化境,一举歼灭了明军最为精锐的东部边军军事集团,明亡清兴已经不可逆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仗后,明朝最高统治者崇祯帝朱由检已经完全失去了平常心。他如同一个输红眼的赌徒,不顾一切地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接连与清军和农军进行了朱仙镇、螺山、陕县三次战略决战,结果次次大败亏输,葬送光了明朝在北方全部的机动兵力,大明王朝就这么轰然倒塌了。

松锦大战后,明朝已经完全无力再与清朝争夺辽地,明清(后金)之间的辽地争夺就此画上了句号,一下篇就对明朝的辽地战略进行一个总结吧。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