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是民间流传的对中国历史上两位优秀军师的说法,诸葛亮那样的神机妙算却只能帮刘备三分天下,而朱元璋却在刘伯温的辅佐下一统了江山,间接地说刘伯温的才能要高于诸葛亮一筹,当然这里面不排除还有一些运气成分在里面,也不能一概而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否认的是,刘伯温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奇才,他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并且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本事,在他的辅佐之下,朱元璋才能在群雄逐鹿的军阀混战时期,力斩群雄登基称帝。但是还有一位比刘伯温还厉害的大明奇人:一生干了两件惊世骇俗的事,却得善终,他是谁呢?

扶龙之功,惨淡离世

刘伯温年少时就被老师称为奇才,23岁时考中进士而入仕途,那时候还是元朝的天下,当时他为人正直、铁面无私而遭到排挤,一气之下辞官回乡。后来朱元璋久闻其名便请刘伯温出山相助,刘伯温成为了朱元璋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同时他也会朱元璋拉拢了不少的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建国称帝后,刘伯温被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他依旧没改为人正直的脾气秉性,尽心尽力地为朱元璋卖命,但朱元璋却只封了他一个“诚意伯”,说明刘伯温虽然帮朱元璋得了天下,却被朱元璋提防,怕他位高权重、功高盖主,大概刘伯温也看出来朱元璋的心思,之后回乡养老。

只是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放过刘伯温,刘伯温生病的时候,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结果刘伯温吃了药之后病情加重,不久之后死去。至于是朱元璋还是胡惟庸下的手无从知晓,但唯一肯定的是朱元璋是默许这种行为的,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没有给任何的恩典与谥号,虽有扶龙之功,却落了一个惨淡离世的下场。

僧行道术,亲近燕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48年,37岁的刘伯温在杭州正过着“大隐于市”的生活时,苏州有一位14岁的男孩在妙智庵剃度出家,他就是姚广孝。刘伯温天生奇才,而姚广孝“读书能诗,天文地理、阴阳术数、兵家之学皆造其妙。”令人感到奇葩的是,姚广孝明明是一个僧人后来又学上了道术,并且和很多业界名人都有学术上的往来。

别看姚广孝精通百家,而他在江湖上行走靠的却是阴阳术数,说白了就是一位能掐会算的得道高僧,算得准不准不太清楚,只知道他出山之后的每一步都是精心策划,而他最属意的人选就是驻守北方的朱元璋的三儿子燕王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在随父亲朱元璋出征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领导才能,朱元璋称帝之后便派他驻守最为危险的、战争最为频繁的北平。相比其他皇子的封地,朱棣明显有点被打入冷宫的意思,但朱棣对这些还没有计较,可姚广孝这时候出现了,他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那就是怂恿燕王朱棣造反!这时候朱元璋和太子朱标都健在,他就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还不够惊世骇俗吗?

策划靖难,指点迷津

当时的朱棣有没有造反的心理还不确定,但是他却把姚广圣奉若上宾,“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至于两人说什么事能够“时时屏人语”自然是不言而喻了,那就是朱棣在等个机会,他准备厚积薄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登基为帝,朱允炆怕他的叔叔们造反,先后废了五个步步的王位,朱棣的王位也是岌岌可危,这时候姚广孝认为机会来了,干脆以“靖难”的名义起兵造反,朱棣犹豫地问“民心向彼,奈何?”姚广孝则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意思是说,明朝天下遭变是天意,不用管什么民心。

于是朱棣顺势而为,带领早就练好的兵发起“靖难之役”,只是他的仗打得异常艰难,以一个燕王之地与国家军队抗衡肯定会吃苦头,山东一带久攻不下,这时候姚广孝又出来指点迷津:“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意思是说打其他的地方没意义,应该直接攻打京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