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对越反击战,中国军队在前线的两大指挥官分别是许世友上将和杨得志上将。此战打击了南部邻国的嚣张气焰,维护了领土主权,两位上将功不可没。但是这里似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世友和杨得志都是55年被授予的开国上将,对越反击战时都是70岁上下的高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军多年不打大战的情况下,对外军和世界战争形势不算太熟悉,之前又经过了国内环境的诸多变化,似乎派一位更年富力强的将军才合理一些,比如指挥过1962年对印反击战的丁盛少将。他曾经在瓦弄之战沉重打击过印军,是实战经验距离79年反击战最接近的一位将领。而丁盛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在军中广受认可,为何不派出这样一位既有外战经验、年龄也更合适的将军指挥对越作战呢?直到现在,印军演习时模拟的假想敌番号还是“五十四”,原因在于62年反击战丁盛指挥的我军部队为54军,给敌人留下了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盛的军事才华无可指摘,如果由他来指挥79年作战,也必然能够取得大捷。军事素养出众的刘帅,曾经把丁盛在解放战争末期以少敌多,大战桂系主力的事迹,评价为“腰斩七军”(白崇禧王牌番号为第7军),一时传为佳话。虽然55年他只是少将军衔,但1959年率军在西藏平叛,尤其是62年指挥对印反击战之后,丁盛的军事生涯发展平步青云,先后担任过广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司令员,都是大军区首长级别,在开国少将当中是独一无二的,可见丁盛的实力之强。不过在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导致了丁盛没有获得对越作战的机会,甚至军委连考虑都没有考虑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因为七十年代初期,原四野首长的严重错误,使得相关的将领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丁盛是四野出身,虽然解放战争时他只是师长,但后来受到林帅、黄永胜等人的提拔甚多,解放后官职攀升得也很快。虽然七十年代初期他没有直接受到影响,但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受信任程度降低,在一些大战之前,难免要规避这种类型的将领。不说丁盛,就连实力比他更强的著名战将韩先楚,也没有获得对越作战的一线指挥机会,这都跟四野的出身有一定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点原因则是更关键的。虽然打仗是把好手,但是丁盛将军在性格和为人处世方面,有蹩脚之处。他和粟司令类似,是擅长战术研究、军事素养超高的指挥型人才,但是在处理组织内部关系方面,欠缺的比较多。尤其是在担任两大军区司令员期间,他先是因为在广州军区时招待元帅不周,给首长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来又因为处理南京军区的平反干部问题,与许世友上将关系不好。丁盛的出身本来就敏感,这些事情又都给后来受到撤职处理埋下了伏笔,丁盛在军队高层任职期间,得罪了不少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在70年代中后期,丁盛在南京军区工作期间,与一些严重犯错的人员有牵连,牵扯到危害国家的活动,受到较大影响,被从军队当中调离,直到现在也没有平反。对于丁盛将军的评价,历来有正反两面,很多人认为他是时运不济,被间接夹带在一些关系当中,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丁盛历来不善于维护同事关系,在后期受调查的过程中,不少人趁机落井下石,加重了他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管怎样,这位军事才能出众的猛将,在战场之外的其他方面确实是有一些短板的,这也严重影响了他后期的发展。79年对越反击战这样的外战指挥资格,自然是轮不到他了。从1977年开始,他就在接受组织审查,到反击战开始时还没有最终结论。而到了1982年,丁盛彻底离开军队。1999年,丁盛将军在广州病逝,时年86岁。虽然他的职务直到晚年也没有恢复,但鉴于早年多次立功,生活待遇得到了中央的额外照顾,物质和医疗条件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