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豆瓣2021年度图书 影视·戏剧

NO.3《王家卫的电影世界》

提到王家卫风格,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充满神秘感的画面、碎片化的叙事、独特的时空构建、独白式的沉思、独特的氛围营造……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的作者张建德告诉我们:“时间”才是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母题。

又到了一年的年末,在一些类似于“节点”的时刻,大家才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概念。那么时间又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哲学家认为,时间是通过对过去的滞留和我对未来的期望而产生的;物理学上,时间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概念,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而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和掌控,又构成了独特的人生体验。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英文版书名就是“Wong Kar-Wai:Auteur of Time”,直译即为“王家卫:时间的导演”。

哪怕放眼世界电影史,王家卫也是最会阐释“时间”的导演之一。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时间是多变的。连续的时间、反复的时间、延迟的时间、终结的时间……

0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像掀开一页日历

王家卫认为,时间是人物情感关系中的因素。他曾就《旺角卡门》说过这样一段话:

很难解释一个男人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女人,或者两兄弟之间为何会有深厚的情谊之类。这些情感都非常微妙。但我想强调的是,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掀开一页日历。情感来临时,你可能意识不到。例如,我不知道为何要帮助你,但我确实这么做了。

在《旺角卡门》中,王家卫首度展现了他对时间的处理。

影片一开场,昼伏夜出的阿华接到姨妈的电话,被告知表妹阿娥要在他的寓所居留几日,找医生检查病情。这段围绕三个主要人物的“打电话”,巧妙地引出了阿华、阿娥、乌蝇的关系,让他们都“立”了起来。三人的关系体现出影片关键的爱情线索,显示了其爱情片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旺角卡门》海报

对自我的了解、承诺及感情,都与时间,或更确切地说与迟缓(被延宕的时间、被浪费的时间)联系在一起。

从《旺角卡门》到《阿飞正传》再到《花样年华》,张曼玉所饰演的角色,似乎集中体现了时间的母题。

张曼玉饰演的阿娥首次登场时,以病态、脆弱的神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暗示出时间不在她这一边。与她有关的任何关系,都是脆弱的。影片开头的一场戏便足以证实——阿华对她相当冷漠。

阿娥与阿华的关系变化是逐步的、缓慢的。这一点还体现在粗暴的沟通与怀有敌意的时刻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旺角卡门》中,张曼玉饰演的阿娥

一天晚上,阿华回家后大耍酒疯,摔碎杯子、掀翻桌子。之前,他与女友邂逅,并且遭到奚落。临分手时,他被告知自己的孩子被打掉了。阿娥天真地问道:“你是不是失恋了?”结果引来阿华的粗暴回应,他把阿娥逼到墙前,并反驳道:“永远不要问我这个问题!”

在片中,两人的恋情姗姗来迟,对白表明了时间维度的自觉意识。

“为什么现在才来找我?”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事,我不能承诺你什么,如果我不挂记你,我不会来找你。”

对爱情的姗姗来迟和时间的重要性的意识,解释了阿娥何以做好与阿华相恋的准备。

02

那些对爱的渴求,

都得不到回报

对1963年迁居香港的王家卫而言,1960年代的香港特别“让人难忘,甚至阳光也似乎更灿烂”。

王家卫拍摄《阿飞正传》的灵感,便是他对1960年代的“特殊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阿飞正传》海报

王家卫煞费苦心,花了两年时间,花费巨额资金,重塑那一段“纯粹的时光”。

影片中,一个清洁女工温柔地擦拭着挂在旭仔公寓门廊上的挂钟,仿佛在抚摸它,对流逝的时时时刻刻,无比珍视。

然而,《阿飞正传》的内容,远非对1960年代的记忆所能涵盖。王家卫将时间转译为渴求——影片讲述的,是对爱的渴求。

有旭仔(张国荣饰)对母亲“俄狄浦斯式”的渴求,有苏丽珍(张曼玉饰)对旭仔爱的渴求,有露露(刘嘉玲饰)对旭仔爱的渴求,有歪仔(张学友饰)对露露(或咪咪,她在歪仔面前自称“咪咪”)爱的渴求,有警员(刘德华饰)对苏丽珍爱的渴求——所有这些渴求,都得不到回报。

一旦生活中缺乏其他念想,单相思便会成为一种执迷。爱情被王家卫描绘成了一种病症,其破坏性效果,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就连上了年纪的旭仔的养母(潘迪华饰),也在寻找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渴求本身便引发了某种影片所要表现的“生存状态”,它被呈现为梦境般的倦怠、令主角们筋疲力尽的“热带感觉”——炽热,令人大汗淋漓。

这种热带的麻木状态,几乎无所不在,开场与片名同时出现的菲律宾的椰林和棕榈林的镜头,正传达了这种感觉。

03

感情是延迟的,

所以更令人刻骨铭心

在《2046》中,1960年代被描述为一段充斥着骚乱和不安的年代,它孕育了一个“无根的男人”——周慕云,他漂泊到新加坡,又再次返回香港。

周慕云身上,我们看到了爱情、永恒、忠诚和安全感都是难以把握的,这正是折磨“1960年代三部曲”——《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的共同病痛。

我把《2046》看成《花样年华》的延续,”但王家卫又以同样的语气补充道,“但它是另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如何面对因一段往事而引发的未来。

与王家卫的许多作品一样,《2046》的基调是忧伤的,承载着过多的、无处不在的悲伤、宿命论和屈从。尽管王家卫无可挑剔的艺术技巧,让观众感受到的是有所缓和的情绪,但影片的要义相当直接:人们对于变化的情感反应,这是一种延迟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46》海报

“延迟反应”这一母题,贯穿了整部影片。以片中的科幻段落为例,机器人通过延迟反应来推测人类的情感。“我们这里的服务员,反应都是很迟钝的,她要哭的时候,眼泪要到明天才流得出来。”负责看管机器人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在离开之前,木村拓哉(他在片中的角色没有名字)请求王靖雯(王菲饰)“跟我一起走”。

“你到底喜不喜欢我?”他问道,“虽然我不敢问,可我必须知道。”

在一段很长的间隔之后,王靖雯才做出答复。不是用言语,而是用泪水。时间决定着情感,而表达爱意的机会,已经错过。

感情是延迟的,所以更令人刻骨铭心,泪水就是其表现。事实上,综观整部影片,所有的女性角色——章子怡、刘嘉玲和巩俐——都在关键时刻洒下动人的泪水,以强化“延迟”的观念,这称得上是王家卫执导此片的、最令人赞叹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是否有某些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片中第一段典型的“王家卫式独白”中,车上旅客木村拓哉,用日语讲出画外音,他告诉我们:

在2046可以“找回失去的记忆,因为在那里,一切事物永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