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如何推进诉源治理?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人民法院的答案是:开展“蓑衣行动”。
城中区法院院长郭鑫介绍说,“
蓑衣行动
”旨在通过依法能动履职,坚持治罪和治理并重,加强犯罪特别是轻罪的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发生。具体而言,分析研判区域内一定时间段内刑事犯罪的趋势变化及高风险违法人群、高风险受害人群的特征等要素,辅以司法建议、定向普法等手段,推动刑事审判工作从“审理”向“治理”转变。

助力区域综合治理

为何开展“蓑衣行动”?
记者了解到,实践中,城中区法院发现近年来刑事犯罪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重罪比例不断下降,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轻罪案件占比大幅上升,轻罪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
比如,虽然醉驾入刑已十余年,但每年因醉酒驾驶被刑事惩处的危险驾驶罪案件在全部案件中的比例仍居高不下。以城中法院为例,2021年至2023年共审结此类案件276件277人,占三年刑事案件总量的26.5%。
城中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朱晓柳对此深有感触:“例如危险驾驶罪案件,很多被告人仅仅因为醉酒后在道路上挪车被判刑,觉得很‘冤枉’。还有,这些年来大量出现的帮信罪案件,被告人多为初犯,惯犯、累犯少,这些年轻人涉世不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法律,‘懵懵懂懂’走上犯罪道路,让人觉得非常可惜。”
“在轻罪案件治理中,打出一套预防‘组合拳’,非常有必要,也会很有成效。”谈起“蓑衣行动”的名称,朱晓柳说,“雨水未来,先织蓑衣。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刑事案件寻根溯源,一方面对潜在的高风险受害人群进行宣传引导、普法答疑,提高防范和规避不法侵害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对潜在的高风险违法群体进行警示教育,降低刑事违法犯罪发生率,努力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发生。”
同时,蓑衣是摆渡人在摆渡时用以避雨防潮的衣物,也象征着摆渡人不畏困难,渡人于正途的勇气与信念。朱晓柳介绍说,这就要求刑事审判庭干警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刑事司法审判助力区域综合治理。

四项举措同发力
“蓑衣行动”是一项系统性推进“枫桥经验”融入刑事审判的区域综合治理实践,其将能动履职的理念延伸至立案前和判决后,实现了速裁程序、司法建议、定向普法和非刑措施四大举措共同发力,从源头减少风险、预防犯罪。
“通过速裁程序审理事实清楚的轻罪案件,使司法程序高效运转,被告人在接受惩戒与教育的同时,尽快回归社会,促进社会关系的有效修复。”朱晓柳说,同时,切实发挥司法建议重要作用,通过个案办理分析社会治理短板,向有关部门提出及时弥补治理漏洞的司法建议,通过高质量的司法建议,在区域治理与行业治理中“真发力”,并持续跟进司法建议的落实情况,力争建议“见实效”。
对于定向普法,朱晓柳认为,要根据审判实践和不同类型案件特点进行定向普法,将普法活动与综合治理的整体目标相结合,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才能取得实效,避免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
近日,城中法院公开审理一起危险驾驶罪案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西宁市交通执法局负责人及城中区部分驾校负责人和学员参加旁听。宣判后,法官现场以案释法,给“准司机”算法律账、经济账、健康账,警示他们今后要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此外,“蓑衣行动”要求,引导被告人进行损害修复及社会服务,以此作为量刑时的考量因素。对于可能免予刑事处罚及判处非监禁刑的被告人,将其在非刑引导中的表现作为认罪悔罪的考量因素,在刑罚之外采用个性化方式,实现教育、挽救目的。对于被告单位,积极进行企业合规引导。

探索创新全面推进
“法庭希望你通过此次庭审,能够真正认识到行为的危害,知过悔过……”
近日,城中法院适用速裁程序审理并当庭宣判了一起危险驾驶案件。庭后,主审法官再次就醉酒驾驶的危害性向被告人张某进行教育,并将一张“法官劝诫卡”交给被告人,鼓励他正身正行。
“法官劝诫卡”是非刑措施重要内容,也是“蓑衣行动”的组成部分,目前已发放60余张。
在速裁程序方面,加大速裁案件办理力度,与公诉机关就速裁案件的快速办理进行协商配合。城中法院今年第一季度审理的案件中,近半数适用速裁程序审理,平均审理周期仅5天,并在速裁案件审理中注重加强教育。同时,就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向两家单位发出司法建议,两家单位均采纳并回复。
在定向普法上,针对危险驾驶案件,发布危险驾驶审判白皮书,分析本地区危险驾驶罪案件特征,开展庭审观摩、法治宣传等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将预防重点定位于电信网络诈骗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制作普法节目,开展校园专项法治教育,帮助青少年防范电信网络犯罪。
下一步,城中法院将继续在法定程序范围内加强办理效能,持续进行速裁程序后的法庭教育。加强司法建议制发质量,提升行业治理、区域治理的效果。在单位犯罪案件中,开展企业合规整改的相关工作,与社区等进行协作,鼓励被告人进行社区服务。

来源 |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