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鹅潭位于环绕沙面岛的珠江河面,也是珠江三段河道的交汇处,河面宽阔浩渺,烟波荡漾,当空月色可尽收眼帘。这也构成了昔日羊城八景之一“鹅潭夜月”。

2024年5月,随着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开放,白鹅潭再次被关注。

作为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美术馆的新馆(白鹅潭馆区)以“新时代·新跨越——广东美术馆新馆系列大展”拉开了大幕,系列大展由广东美术馆馆藏为基础,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开始讲述,直至“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未来花园——当代公共艺术展”全面展示近现代中国美术与广东美术的发展历程;加之“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共八个展览,集合700余位艺术家的近千件作品,为广东美术馆迄今规模最大的系列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幕下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据悉,广东美术馆建成于1997年,是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是一所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多功能艺术博物馆。自建馆以来,以“中国近现代美术、特别是广东和沿海近现代美术,国际美术及当代艺术”作为主要的学术研究和收藏方向,探索多样化的策展机制,推进近现代美术研究、梳理当代艺术生态。

目前,广东美术馆拥有藏品4万余件(套),形式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传统类别和装置、影像等当代作品,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美术收藏研究基地;创立了“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设计三年展”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体记忆广东美术馆》 陈劭雄(中国),印泥墨水宣纸本,199CM×372CM,2006年,广东美术馆藏(“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展出作品)

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落成,广东美术馆形成白鹅潭和二沙岛两大馆区“一馆两区,错位发展”的新格局。白鹅潭馆区位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东部,拥有21个展厅和广阔的公共艺术区域,该馆区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和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生态研究,探索国际艺术交流合作。有近30年历史的二沙岛馆区重点对20世纪以来近现代广东美术进行研究,构建广东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该馆区注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地区艺术品保护和修复工作。

对于开馆系列大展,本次系列大展的总策划、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以白鹅潭馆区的开馆为契机,着力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精品展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美术馆新馆公共空间,图为宋冬作品。

集结多家馆藏经典,以岭南视角切入近代中国美术史

在本次系列大展中,有七大展览以广东美术馆近30年的收藏为基础,并借入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和艺术机构的馆藏经典。齐白石、林风眠、黄宾虹、高奇峰、高剑父、陈树人、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黄胄等一批近现代中国画坛大家的精品齐齐现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觉醒时代”展区,左起: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的作品。

在新馆五楼展厅展出的“觉醒时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传承与演变”聚焦上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剧变时期,中国美术家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开启对美术道路的重新探索。

在经历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广东画坛历来领风气之先,逐渐形成了国粹派、融合派等百家争鸣之格局。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着重写生,融合日本、西方的画法,融汇中西、自成一格。“觉醒时代”的策展人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他认为,20世纪上半叶是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年代。在反思传统的过程中,艺术家各有各的激情与冷静,总体开辟出“融合中西”和“传统出新”两条相互影响的路径。该展览便是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改良、西画的引入与传播、新兴木刻与广东版画多个角度呈现这个阶段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来自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三件林风眠作品。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改良”板块,有一面展墙呈现了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其中不少借展自香港艺术馆。这显示出新馆面向大湾区、与港澳地区艺术机构进行交流的定位。在高剑父1904年的《花瓜鱼蟹四屏》中看到其早期没骨花鸟还带着其师居廉的影子。随着他赴日学习,创作方法和题材技法发展出了新的方向。他提倡“艺术革命”,主张吸取西方写实绘画的经验,创造出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新国画”。这一思想被后人概括为“折衷中西,融会古今”,成为岭南画派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来自香港艺术馆的高剑父作品《花瓜鱼蟹四屏》

在展览中,1918年作品《鸡声茅店月》(广州艺术博物馆藏)体现他的艺术见解,在这件作品中,既有斧劈皴等传统中国画的痕迹,也走出“画谱”,结合写生、融汇中西,以从日本习得的营造氛围的方式,描绘出孤寂月色的场景。在一件作品中,高剑父以古人描绘《云龙图》的方式,画下了乌贼受惊后喷墨的瞬间,尤其几根留白的触须,让画面妙趣横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来自广州艺术博物馆藏的高剑父作品《鸡声茅店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高剑父作品

此外,多幅林风眠佳作集结亮相,其中《侍女》《河边双鹤》等借展自香港艺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等机构。观众可以一窥这位“中西融合”艺术思想开拓者的绘画主张。其中《坐的裸女》和《读书仕女》尤可见林风眠对于线和色的处理。

展览现场,来自香港艺术馆的林风眠作品《坐的裸女》

展览还包括了陈树人、高奇峰、吕凤子、黄少强等作品,可以窥见岭南画派注重写生、关注社会民生的特色;借展自中国美术馆的齐白石《松鹰》《葫芦天牛》等多幅精品,是继“美在广东——中国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藏粤籍艺术家作品展”展览后又一次京粤两地美术馆的深度馆藏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黄少强的作品

在“西画的引入与传播”板块,《执扇自画像》等7幅来自安徽博物馆的潘玉良画作与馆藏广东画家李铁夫的写实主义作品对面陈列。李铁夫1885年赴美留学,1930年回国后暂居香港,1950年由港回穗,任华南文联副主席,1952年病逝。作为最早出国学习绘画的留学生,其画面中更偏向古典写实主义风格,与后来者刘海粟、潘玉良的更接近于印象派乃至现代主义风格,可见不同时代留学的画家,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反馈。这也是广东美术馆首次展出潘玉良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多件李铁夫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7件来自安徽博物馆的潘玉良作品。

原籍广东的画家陈抱一、关紫兰的作品,也颇为难得一见。此次展出的三件关紫兰中有两件来自中国美术馆,面对原作色彩的斑斓、笔触的游走,似乎直面了画家当时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美术馆藏关紫兰作品,画中人为陈抱一的女儿

同样留日、并于陈抱一、关紫兰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有所交集的广东画家关良、潭华枚的作品则更多带着一种中国文人视野,构成油画民族化的一个探索方向。然而,随着1930年代末战事吃紧,很多人慢慢消失在中国美术史的叙事中。对于这一时代被遮蔽艺术家的再发现,也是广东美术馆馆藏和研究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潭华枚的作品。

“觉醒时代”最后一个板块,“新兴木刻与广东版画”板块则以广东美术馆馆藏为主,集中展示了广东颇为特色的版画艺术。观众可以欣赏到李桦、古元、黄新波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觉醒时代”部分“新兴木刻与广东版画”板块

往下至四楼,“激情岁月——新中国美术的转型与建构”将时间线拉至1949年后,集中呈现这一转折性历史时期艺术家们对于新语言和新题材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岩涧一角》 潘天寿 国画1962年 116.7x119.7cm 中国美术馆藏

位于三楼的展览“潮起珠江”为观众呈现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激发与时代气象的感召下,中国艺术家们蓬勃生机和辉煌成就。在该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少首次在广东展出的名家名作。例如,中国美术馆镇馆之宝、与《父亲》齐名的广廷渤油画《钢水·汗水》,王少伦油画《1978 年11月24日·小岗》、靳尚谊油画《舞蹈演员》等作品,都是第一次借展广东。同样位于三楼的“新时代赋”展览汇集了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优秀作品,广东改革开放实践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部分优秀作品,及近期广东省新时代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呈现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钢水·汗水》,广廷渤,1981 年,油画,260×168cm,中国美术馆藏

将南方作为文化现象,链接全球城市化进程与当代艺术发展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与城市化的进程紧密相关的。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亦是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沿,一直以来以开放的姿态与活力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宽阔的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有乌篷船吱吱哑哑》,2019年,范勃(中国),影像、布面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以广东美术馆的当代艺术藏品为主体,联合国内外多个艺术机构和个体,呈现变动、活跃且极具挑战性的前沿文化艺术状态。据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介绍,本次展览围绕两大策展思路展开:一是“城市链”,二是“南方视角”。“从南方出发,到粤港澳大湾区,再到全国,然后也包括亚洲,再到西方当代艺术对东方的回应。影响一个地理上回归。‘南方出发’还不仅是地理也是观念上的,‘南方视角’或者‘全球南方’的提法,相对于北方中心主义,过去当代艺术的线索可能是以北方作为中心书写的,而人们往往发现广东当代艺术的实践既与全国的当代艺术发展状态相呼应,又经常有别于所谓的‘北方’。”胡斌补充道。“‘湾区-中国-亚洲-全球’的南方视角的提出,打破了原来相对僵化的全球视野,带来不同作品和艺术实践的新的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刘庆元的作品。

展览从当代水墨的实践为始,对21世纪初兴起的“卡通一代”和图式化作品做了回顾式的展示,并以刘庆元的黑白木刻装置作品呼应广东的木刻传统。并试图将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群纳入比照的框架,并扩展至东南亚、亚洲以及具有东方因素的西方艺术场域,希望在相互映照中,探讨南方文化艺术网络的多样性和跨际交流及连接的形廓,以广东美术馆一以贯之的历史与当代、本土与全球相结合的视角与方法,呈现一种不断生成和变动的、活跃却又极具挑战性的前沿文化艺术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除了展出馆藏的何多苓、刘小东、张恩利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外,尤其关注到近年来颇为活跃的湾区艺术群落(艺术小组),比如,广州年轻团体“菠萝核”带来前年受邀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天气先生》。展览现场同样也布置成茶餐厅的样式,墙面贴上茶餐厅惯用的墙纸,墙面上的画也是艺术家集体创作的。这体现了“菠萝核”所提出的家庭式公司合作理念,即共同创作,共同生活,共同创业。类似的艺术小组在广东还有很多,这也形成了广东特别的艺术生态——这些团体又因相似的趣味和目标,与东南亚乃至国际艺术活动产生连接,因而被胡斌称为“跃动的组织”。“粤港澳三地的艺术群体,以个体艺术家为小组,虽然没有形成巨大的聚合力量,但数量很多,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社会网络。”胡斌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菠萝核”受邀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天气先生》

中国香港艺术家梁美萍带来新作《微类志》,她使用了超精度高清拍摄的方式,将苍蝇、蚊子、蚂蚁等微小动物放到巨大。这种强化,表达了艺术家对于微小、边缘事物的关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隐喻。由马来西亚摄影师赵峰和经济学家林惠义组成的艺术组合“赵与林”带来的作品《等值-易拉罐》(2017年)是1000个被踩扁的易拉罐的照片,这些易拉罐与一台手机外壳的价值是等值的……从艺术家的关注点,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家对城市的多元思考,启发着艺术介入社会生活的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类志 梁美萍(中国香港)多频道数码录像,17分15秒,2022年-2023年

并试图将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群纳入比照的框架,并扩展至东南亚、亚洲以及具有东方因素的西方艺术场域,希望在相互映照中,探讨南方文化艺术网络的多样性和跨际交流及连接的形廓,以广东美术馆一以贯之的历史与当代、本土与全球相结合的视角与方法,呈现一种不断生成和变动的、活跃却又极具挑战性的前沿文化艺术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尹秀珍《可携带的城市》系列作品

在展览中,尤为令人瞩目的是艺术家尹秀珍《可携带的城市》系列作品共展出12件,是目前在国内最为全面的一次展出。艺术家将相应城市居民穿过的衣物在一个手提旅行箱中制作“城市”,将衣物上个人化的情感和历史留存与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空间转换,从而以一种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对现代都市进行了多层次和深度化的阐释和表达。这些规格一样的箱子被一起展出,颇具“联合国”的气势,也呼应着“城市链”的主题。

此外,由前伦敦当代艺术中心总监菲利普·多德策划的“东游记”板块,试图颠覆“西方艺术单向影响了亚洲艺术”这一陈旧的“正统”观念,将目光投向那些从“东方”寻求灵感的西方艺术家,以进一步理解“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可以看到塞尔维亚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朗等国际艺术家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东游记”板块

正如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所言:“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珠三角,或以珠三角为中心透视全球当代艺术文化现象,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研究现象。 ”

另两个展览,“未来的触感——沉浸式数字艺术大展”和位于公共空间的“未来花园——当代公共艺术展”则为呈现了当代艺术更加丰富而多元的面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露台空间展出的史金淞作品。

公共艺术展以“未来花园”为主题,分布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放空间的公共空间,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流。参展的有宋冬、向京、史金淞等国内艺术家,也有安尼施·卡普尔等久负盛名的国际当代艺术家。近30件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作品以多种形式、不同视角呈现出跨文化、多元性的艺术表达,富含艺术家个人思考和强有力情感表达的不同作品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场域,并最终在受众与艺术作品的交互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沉浸式艺术审美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的触感——沉浸式数字艺术大展”现场

“系列展的中国部分以广东美术馆馆藏为主,并通过借展呈现出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此次展览是一次基于馆藏研究的梳理,不仅是‘晒家底’,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负责人吕子华说,“未来老馆和新馆将在内容上做区分,更多挖掘被遮蔽的艺术家,也希望与香港和国际艺术机构有更多的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美术馆新馆公共区域,向京的作品。

在与国际合作部分,开馆系列展体现在“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展览展出来自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珍藏的55件绘画和罗马雕塑作品——包括拉斐尔、提香、鲁本斯等艺术巨匠的作品。与此前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几乎无一重合。对于 15、16 世纪意大利艺术的回看,也呼应到20世纪初“西画的引入与传播”,西方古代作品与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观看方式双向交互,也让公众更了解艺术的发展和自身的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展览现场。

注:系列展览包括:“觉醒时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传承与演变”“激情岁月——新中国美术的转型与建构”“潮起珠江”“新时代赋”“未来的触感——沉浸式数字艺术大展”“城市链:风起南方的艺术实验大展”“未来花园——当代公共艺术展”,以及“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