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凤梅老师的越剧中,有这么一幕镜头:

赵云与姜维在天水开战,向来有着常胜将军之称的赵云

这一次。

却被姜维杀得,只剩下单人单骑。

换成常人,诸葛亮必然会军法伺候,但这次他却故意放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但故意放水,而且还专门腾出时间来劝说赵云。

唯恐这位老将想不开,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

经典唱词如下:

四千岁(指赵云)你莫要羞愧难当,听山人我把情由细说端详。
想当年长坂坡里有名上将,一杆枪战曹兵无人能挡。
如今你年纪迈发如霜降,怎比那姜维血气方刚?
虽说你今一天打回败仗,怨山人我用兵不当,你莫放在心上。

诸葛亮,可谓将语言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是拿出赵云当年的功绩,先来吹捧一番,让赵云相信自己所说皆为实话。

然后再拿出年龄做比较,告诉赵云此番失败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其他两面:

第一个方面是诸葛亮用兵不当;

第二个方面是姜维年轻气盛,正当年,在体力占有优势。

赵云的失败

这段故事并非杜撰,《三国志》中有着明确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通俗演绎,还是真实的历史记载,都明白无疑地记录下了赵云的败绩。

因此,不少读者从这里得出一个结论。

即赵云的武艺,不如后来者姜维。

能得出这个结论的读者,想必是忽略了赵云当年的功绩。

首先,刘备此人有识人之明。

他不惜花费大气力,从公孙瓒手中要回赵云,就是看上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其次,诸葛亮在评判赵云时,亦有言语评价:

其在千军万马中,斩上将头颅,犹如探囊取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却充分说明其武艺之高超。

最后,要谈到的就是赵云的战争实践,最著名的,莫过于长坂坡千里救主。

曹兵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奔赴荆州。

荆州告危,新野小城,自然无法幸免。

刘备为显示仁主胸怀,携老带幼离开新野,自然无暇多顾。

赵云在千军万马之中纵横,一身血污,可是他始终不曾想过放下幼主。

有人可能会说。

赵云之所以没有命丧当场,是因为曹操已经下令活捉赵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场之上,刀枪无眼。

即使主将下令,在操作的时也有失误的时候。

况且,没有一身高超的武艺,曹操也不会下此命令。

由此可知,赵云武艺绝对高强,在三国高手榜上绝非列有名次。

既然如此,为何非要通过一次战役,来评判两个人武艺的高低呢?

通过一次战役的胜负,来评判个人武艺的高低,这种比较是否正确呢?

《孙子兵法》有云: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句话可以得知。

战争绝对不是两个人的较量,而是两个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对比。

若是以战争的对抗,来评判个人的能力。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无法真正击溃司马懿,难道就说明诸葛亮不如司马懿吗?

司马懿不是一个头昏脑热的人。

他深知诸葛亮是天纵英才,自己绝非是其对手。

所凭借的不过是曹魏强大的国力,再加上以逸待劳,按兵不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从来不敢主动出击。

相对于司马懿,再看诸葛亮,他劳师远征,主动出击,总能获取一些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观之,他的个人能力胜过司马懿。

赵云战败的真正原因

理解这个道理之后,再看赵云和姜维。

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通过一次胜败来论胜负,是比较低级的比较方法。

三国志》有着明确的记载:

“姜维气盛,子龙稍却。”

赵云以高龄之身,对抗年轻气盛的姜维。

姜维并非邢道云之辈,只会夸夸其谈,确然是有真才实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也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他早就想收纳姜维,为自己所用。

可是他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魏延不能用。

在他看来魏延天生反骨,让他出动,万一伤到姜维,不好交代。

赵云跟随刘备多年,忠心,且识大体,把任务交到他的手中,必然会使手下心悦诚服。

不懂人心变化的人,或许还不懂为何。

不妨在做一番详细的解释,说一下赵云失败的真正原因,诸葛亮想将姜维收到自己的麾下,手下那么多将领会心悦诚服吗?

他,一个外来户,有何功德,凭什么居在我等之上。

部队会因此生出许多无端怨气,诸葛亮处事的公正合理性,就会受到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样才能让手下乐意接受呢?

即让他们着实看到姜维武艺、谋略了得。

打败关兴算不得本事,打败张苞也算不大本事。

他们都是后辈小将,没法在军队中引起热烈讨论,思来想去,唯有赵云最合适。

他享誉天下,武艺、谋略均一等将领。

如果姜维能够打败他,就已经说明了此人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姜维,真的能打败赵云吗?

这是一个未知数。

而收纳姜维的关键,就是让赵云战败。

于是,两人之间有了一场秘密的谈话。

或许是一个深夜,或许是一个午后,没有第三者在场。

诸葛亮与姜维展开了一场秘密的谈话,他再次重申了自己的原则:

“只需战败,不需战胜。”

对于一个常胜将军而言,在人生册上留下一个败笔,是一个极其痛苦的事情。

况且,这种事情,事后也不能言明。

赵云到底识大体,知道诸葛亮是为蜀汉的未来储备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汉室江山,个人的利弊得失又何足道哉。

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达成了协议。

协议达成后,姜维顺利地取得胜利。

而后当着众将领的面,诸葛亮自认用兵不当,小看了姜维。

为彰显爱才之心,特意让赵云到姜维的老家,去接其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是提前做好安排。

诸葛亮会在道歉后,立马做出决定吗?

赵云会在战败后,主动接受任务吗?

这些足以说明,这是一场策划好的事件。

既然如此,就不能通过这次战役来,判断双方武力值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