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个冷门《乾隆南巡图》,宫廷画写实代表。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大家都很熟悉,这次说说不常被关注的徐扬,以及以徐扬为代表的,或留下姓名,或低调隐藏于浩瀚历史的宫廷画匠。

认识这幅画,来自陈丹青的《陌生的经验》以及纪录片《局部》。

这一期《局部》非常生动,《乾隆南巡图》动起来了 ,与乌镇衔接,古今对话,一时分不清谁在穿越。

明清的宫廷画家,可以说是妥妥的打工人,在画院里潜心提高技术和审美,为帝王服务,描绘盛世图景。因此,宫廷画师很多没有名字,或者诸多人的名字淹没在一个“等”里。

文人恐怕嫌弃他们没有思想和风骨,民间也没有什么机会欣赏到他们的绘画细节。

宫廷画却是中国古代绘画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一抹精彩。

正因为这些一丝不苟的画师留下细节无比的画作,我们才能窥见历史一隅。

陈丹青《陌生的经验》写道:

在没有照片和电影的时代,宫廷画卷就是现代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谓帝祚永存、吾土吾民,就是长卷画的大主题。了不起在哪里呢——画长卷的徐扬,既是总导演、总策划、总制作,又来亲撰剧本,亲自布置每个场景、扮演每个角色。...这么大的野心、本事,这样从容的描绘、叙述,谁说我们没有写实传统?

欣赏古代长卷书画,讲究“移步换景”。展开一部分长卷,欣赏一番,随即再开展一段,再欣赏一番,这样的赏画方式,对徐扬等人的《乾隆南巡图》来说,再适合不过。

这就像一部古代连环画,每展开一部分,画面的景象仿佛活跃在眼前,生活、恢弘、细节,一不留神,仿佛就会错过很多精彩的故事。

徐扬没有摄像机、照相机、无人机,他怎么能记下这么多细节,怎么能拼接下各处分镜头,汇聚成一副皇帝南巡纪录片呢。这不单单依靠技艺,这需要天份。用陈丹青的话说,这是一种“旷视”。

旷视,这个词,异常贴切。想象力、生活经验、艺术格局,综合呈现的本领。

我们来看看《乾隆南巡图》的细节,就理解它有多么写实、生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大臣们已经跪拜接驾,水面上三个小吏奋力划着小艇,形态各异,看得出他们在使劲儿,生怕耽误,是不是与前面的队伍交接进度,“我们这边准备好啦!”。

亭子里,站着的侍卫们,有两个还在交谈,这是开小差了吗,这么严肃的时刻,在讨论什么呢。龙椅准备就绪,打头的侍卫紧握华盖,皇上肯定马上就要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到了,怎么看出来哪位是乾隆?那位被画得胖乎乎的,比其他人都要“庞大”一些的,正是乾隆万岁爷了。宫廷画为了凸显主角,会超乎人物比例勾勒出圣上的肖像,这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到C位大佬。

乾隆的船坞上,数名身着黄马褂的臣子围绕左右,足见接近圣上的人身份之尊,位阶之高。乾隆后面那几位,面露从容,还有两位在热闹攀谈,气氛轻松融洽。

还有一位,双手举着一个匣子,里面也许呈给圣上的礼物,他在排队,估计马上就要到他了,神情些许庄重,心里估计在默背歌功颂德的赞美之词。

皇帝面前,几名大臣已经跪迎面圣了,一个人举着类似画扇形状的礼物,向皇帝展示。

可是,皇帝,你看哪呢,这个礼物难道你瞧不上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哈,这张局部有意思。一眼望去,千帆竟过,气势恢弘,但仔细一看,这些小船明明是围绕着大船坞在保驾护航,带有臣服之气。

快瞧啊,大船里,乾隆好像一个“大头娃娃”。难为画匠了,为了突出主角,硬是要挑战人类比例极限。乾隆在这样一副全景画面里,仿佛拥有了一个特写镜头。金主爸爸作为资方,当然有权享受特殊待遇嘛。

再看其他人物细节,不得不感叹画师的精致。乾隆后面有一个小脑袋在往外探,又活泼又真实。

周边的小船,几乎是每艘船上2个船工、2-4个大臣,安排明确,分工得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局部里,建筑描绘多么写实。门楼上的文字都是两种语言,城墙上砖头的线条都是这么精细和明确。伴驾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城门穿梭而过,有三两交谈的,有举着物料的。皇帝出游,大臣们既紧张忙碌,又面带出游的愉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的船队似乎要靠岸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铺面而来。沿途有跪拜的有大臣,也有赶来一睹皇帝风采的普通百姓。看画面尾部红衣白裤、黄杉绿裤的两个人,不同于前面跪拜的众人,衣服的色彩十分抢眼,很难不让人联想,这是画师的有意而为,用衣服颜色来区分不同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局部,让人联想到《红楼梦》。元妃省亲章回中,“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带门外迎接”。画面里,跪拜在沿途的女眷们,穿着看起来并非普通百姓,戏台上舞蹈的女娘,也许是这个家族为迎接皇帝专门准备的歌舞。不远处,庭院里盛开的粉色桃花,令画面生意盎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车、大象很是气派,但最吸引我的要数画面中的骏马。细看,骏马形态各异,没有一匹是完全一样的,就连马尾的颜色、方向、状态都不一样。再看,马背上的骑射官兵,更是神态不一。细节,到处都是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幕,真是太可爱了。横向街道上是包头汗巾、鲜明绒线、法御物件、金银器皿、冬夏朝冠等小店,珍珠巷里是琥珀水晶、兑换珍宝玉石小店,仿佛穿越到清代商业街,各类小商铺一应俱全,逛一次街,衣服、珠宝,连绒线都能逛到,还有什么买不到的?

盛世太平,通过繁荣的商业贸易和百姓人家的图景呈现,好一副“杏帘在望”,正所谓“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种忙。”

可见,宫廷画师不仅技艺了得,还有极高的审美风格、叙事节奏。一副长卷,移步换景,不觉乏味,反而越看越有趣。

当然,不排除画面里存在一些刻意渲染的景象,毕竟主要反映盛世。但是,没有基本的生活蓝本,也不可能呈现出如此写实的出巡“纪录”。

画中的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怎样一份工匠精神,又是怎样一份一丝不苟,才能绘制出如此恢弘之作,很多参与创作的人却不曾在历史上留下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