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镇、村庄是祖国巨变的缩影,你、我、他的家乡变迁,汇聚成共和国蓬勃发展的图景。近日,闵行融媒体中心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主题,面向全区开展征文活动。

4月起,“今日闵行”微信公众号择优刊登征文作品,欢迎大家继续投稿,和大家分享你和闵行的故事~

(投稿请戳: )

有她,就是家

赵佳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婆的背影》作者摄于2019年 库萨达斯 土耳其

我的外婆今年91岁了。

86岁到过京都的古巷、85岁去过蓝色的伊斯坦布尔、84岁去过椰林树影的菲律宾……她笑称自己是“雪花勇闯天涯”,但我们都明白,扬州——是她内心不灭的“信仰”。

我的外婆 10岁跟随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外祖父从扬州来到上海。

余华在他的《第七天》里写道:“我们围坐在篝火旁,宽广的沉默里暗暗涌动千言万语,那是很多卑微的人生在自我诉说。”

外婆的童年并非都是快乐的,在经历过战争的逃亡和艰辛、哺育三个女儿几十年的岁月里,她始终坚毅而乐观,我确实极少看到她为了自己落泪。这位身高不足1米5的小老太太,是我们全家人的“老宝贝”。在很多个夜晚,黑夜的沉默里,她最常跟我们说起的仍然是家乡美好的记忆、疼爱她的父亲,时常诉说着家乡的河水,家乡的稻田和家乡那弯弯的小桥。

作为一名“90代”,曾外祖父让外婆接受教育,使得她可以读书看报,最后能让她如愿在当时有一份比较体面的生计,能够在上海这片土地扎根下来,而她的子孙们也受到她的庇护,可以在今天的上海街头开启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而这所有故事的开端,源于这位坚强勇敢的老太太不舍地离开她的家乡,来到上海这片陌生的土地。

“我走出自己趋向繁复的记忆,如同走出层峦叠翠的森林。疲惫的思想躺下休息了,身体仍然向前行走。”(余华第七天》)

10岁的时候,她离开了她的家乡。

10岁的时候,我来到了她的家乡。

无论是瘦西湖畔“烟花三月“ 的江南浪漫,还是富春包子的烫口美味,抑或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闲适生活……无一例外地给当时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我知道,在外婆的心里,她的家乡在距离扬州市区一小时车程的那棵大树旁的祖宅。

家乡的老宅,是她永远魂牵梦萦的心之所向。记忆里的那个下午,天气阴沉沉的,总有种下雨的感觉。老宅附近的水牛静静地看着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但外婆跟我说,她永远记得这里泥土的气味、风吹起稻花的“浪涛”,当然,还有她挚爱的父亲。

我确实很少见到外婆为自己流泪,但是说起父亲,她的眼里也不免总有泪水。

“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余华 《第七天》)

我总是静静地听她说,外婆现在年龄渐长,有时候不免啰嗦,她怕我嫌她絮叨,有时候也会自动“暂停”。可我其实很爱听她讲小时候在家乡的故事,我希望她能够一直为我讲下去,甚至可以等她的第四代长大了继续“烦”她去,在她生动的讲述里,我大概是完成了一次和10岁外婆的时空交换,在这个曾经皮肤白皙、光滑的小姑娘的眼眸里,我看到了她卷起裤管在河里抓小鱼,看到了她在灯光下读《三字经》《神童诗》的身影,严厉的教书先生、慈爱的父亲,调皮的弟弟……

有时候我也很希望时光可以倒转,可以让外婆的身体更年轻一点,这样我就可以带她去更多的地方,让她的脚步去测量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再带外婆去一次扬州吧。”前两天她突然对我说,“其他地方外婆也觉得就这样啦。”

“当然可以,这不是很难的事情,外婆。”

“一定要带上嘟嘟。”

“那是肯定的,外婆。”

希望外婆健康,平安。我很爱这个小老太太。

因为在我心里,有她的地方,才是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赵佳钧( 上海闵房(集团)有限公司 )

编辑:石思嘉

初审:高淑婷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