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真诚、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什么?答案一定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纵观古今中外,面对孩子的教育,无数父母都为之头疼,就连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但个个不成器。为了教育儿子,他写了一首著名的“责儿诗”,希望能骂醒几个儿子。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

陶渊明出生在世家大族,其祖父也曾官任太守,但后来经历了家庭动荡,父亲在他童年时便去世,此后家道逐渐中落,见识到了世间冷暖。直到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他才终于开始仕途。

刚刚步入仕途的陶渊明,对一切事物都怀有极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立志报效国家,渴望为其发展出谋划策,成为一代名臣贤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当时的东晋朝局已经走在分崩离析的边缘。皇室奢靡,内忧外患不断。此外,陶渊明还一直被疾病所困扰,先后所任皆为小官小吏,无足轻重。

二十九岁时,他担任江州祭酒,但公事繁忙不说,俸禄还少得可怜,在一段时日后,陶渊明实在难以忍受,决定辞官。

之后,有人因陶渊明的诗作,对他赏识不已,向他抛出橄榄枝,但他却拒绝了,赋闲在家,过着“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在他四十岁时,只是,官场上的黑暗、尔虞我诈,仍然让他觉得心累,于是在短暂任职彭泽令后,他递交了辞呈,正式开始他的隐居生活。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官场。

回到家中的陶渊明,担负起教育家中孩子的重担。陶渊明一生共三任妻子,五子,分别是俨(小名舒)俟(宣)份(雍)佚(端)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几个儿子,对读书写文半分提不起兴趣,陶渊明还是决定用他擅长的方式,对儿子们进行劝导,将此写进了《责子》一诗中。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诗的开头直接描述了自己的衰老,白发覆盖两鬓,皮肤松弛不再紧绷,传达了老年带来的自然衰老感。

之后几句对孩子们的性格分别分析,长子性格懒惰,对功名利禄丝毫不感兴趣,次子虽然行事规范,但在读书上也没有天赋,一看书、写文便连连犯困。

三子、四子学习能力低下,连算数都算不好,更别提读书认字了,陶渊明对他们也极为失望。小儿子更是沉迷吃食,对学习一窍不通。

最后一句,表达了陶渊明乐观的心态,尽管儿子们个个不成器,但既然命运如此,也只能欣然接受,还是继续享用杯中美酒吧。

在这首诗中,表面上看到的都是对孩子们的批评,但其实也暗含了陶渊明接受现实。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佛系教育态度。只要孩子们健康快乐就好,志不在诗书,便罢了。

当代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趋势似乎一直是一股不变的风潮。而压力和期望过大,不仅让孩子们负担加重,也让父母愁绪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像陶渊明一样的好心态,那么家庭矛盾,也会少很多吧。

当然,有人说,陶渊明洒脱淡然是他真性情的表现,这也让他创作出的诗词,流传千年。

这一时期,他的个人诗歌也逐渐变得明朗。相对于早期,诗歌中仍有因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的郁闷之情,在中后期他的诗歌中,大多比较纯粹,只是对当下田园生活的反映。

但他性格中逃避的一面,也为孩子们树立了不好的榜样。不从实际情况去考虑全家的生活状况,仅有的几个银钱都拿去买酒喝。

更因为喝酒过量,导致几个孩子从小就痴傻愚笨。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家庭教育并不是一首诗、几句话便能做好的,更需要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头条创作挑战赛#

参考资料: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