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场上,我军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部队轮流参战,与世界最强军队交锋,锤炼出了精兵强将。几年下来,

公认志愿军战斗力最强、战果最辉煌的,依然是最早入朝作战的三个军,也就是被称作四野“三只虎”的 38 军、39 军、40 军。

同属人民军队,四野部队的战斗力为何高人一等呢?这个问题较为复杂,本文将从专业兵种、后勤和训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大的炮兵火力

自 1947 年 3 月起,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夏、秋、冬三季攻势,声势浩大。到 1948 年 3 月,

东北国民党军所占土地仅剩 3%,控制人口仅有 14%,各兵团被压缩到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无援的城市,呈现出溃败的迹象。

此时的东北野战军装备得到显著改善,不再是小米加步枪,专业兵种得到极大加强,

不仅成立了铁道纵队和炮兵纵队,还对各纵队炮兵团进行了摩托化改装,坦克部队也已初具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辽沈战役开始前,整个东野已拥有 1 个炮兵纵队及 1 个炮兵旅、1 个铁道兵纵队、1 个战车团,装备各型火炮 2370 门,具备了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进行战略决战的强大实力。

有了强大的炮兵火力,东野部队迅速完成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再到攻坚战的转型升级。在辽沈战役首战义县时,东野炮纵派出 3 个炮兵团支援步兵作战,成功对城墙进行破坏性射击,迅速打开突破口。相比之下,守备义县的 1 万蒋军仅配备 8 门山炮,重火力处于绝对劣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关键的塔山阻击战中,蒋军虽拥有海空优势,但炮兵火力仍处于劣势。东野仅 4 纵炮团就下辖 6 个连,装备野榴炮 15 门,高射机关炮 5 门。其炮兵阵地按团、师、纵队三线配置,其中纵队直属的重炮分为东西两个炮群,分别支援塔山和白台山。

10 月 10 日当天,4 纵炮兵团在侦察时发现敌军在己方阵地前方右侧部署了十余门山炮,于是立即集中 3 门 90 式野炮、7 门 38 式野炮和 14 门山炮,对敌军目标进行 10 发急速射,将敌军山炮营全部歼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攻锦州时,东野集中了炮纵和各纵炮团的

591 门火炮

。担任主攻任务的 2 纵和 3 纵在强大炮兵支援下,仅数小时便突破锦州城垣,展现出东野部队步炮协同能力较一年前的四平攻坚战有了质的提升。

除了规模化的炮兵外,东野还有一支规模较小的坦克部队,即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战车团。该团前身为 1945 年成立的东北炮校坦克大队,至辽沈战役前拥有两个战车营、1 个汽车营,包括坦克 30 多辆(主要是日本 97 式轻型坦克)、牵引车 10 余辆、其他汽车和装甲车 40 余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攻打锦州时,战车团出动各型坦克 15 辆,人员 250 余人。驻守锦州的蒋军士兵大多从未见过坦克,战斗中亲眼目睹 15 辆铁甲战车呼啸而至,心理上受到了极大震撼。

旺盛的军工产能

再好的武器装备也需要弹药和燃料才能发挥作用,后勤建设对军队的正规化建设至关重要,而东北坚实的工业基础为东野部队提供了国内先进的后勤补给体系和军工生产体系。

在盘踞东北期间,日军建造了大量秘密军火库。东北光复后,大批日伪人员被俘或投降,几乎所有的秘密军火库都被闯关东的东北解放军掌握。此外,日伪军丢弃的武器弹药随处可见,从民间搜集武器的“捡洋落”行动也让东北解放军乐此不疲,东北的军工建设由此开始。

自 1946 年 8 月起,东北根据地先后在珲春、佳木斯和哈尔滨等地建立了 14 个兵工厂,各军区后勤部也纷纷建立修械所。从 1947 年 10 月开始,东北军工生产逐渐从粗放化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至 1948 年初,东北军工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产能大幅提升,仅哈尔滨一家兵工厂就生产了 22 万发炮弹。

至辽沈战役前,

东北根据地军工企业拥有 5000 余台机器设备,22 万名员工,共生产各种炮弹近 120 万发,手榴弹 163 万颗,爆破筒 2 万余根,雷管 68 万个,无烟火药 31 吨,制造各种火炮 1175 门,修理各种枪械两万余支,各种火炮 619 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手中的奉天兵工厂严重依赖进口原料,甚至直接使用美方提供的太平洋战争剩余物资,再加上员工生产积极性不足,导致其产能远不能满足军队需求。

在运输通道建设方面,东野同样不遗余力。当初林彪迟迟无法下定决心攻打锦州,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担心后勤补给线的脆弱。事实上,当东野主力南下北宁线后,国民党军迅速出动空军对新立屯、彰武等地进行轰炸,炸毁了北宁铁路上的柳河大铁。危急时刻,铁路员工和家属以及铁道纵队的官兵共同奋战,一夜之间架起了铁路便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廖耀湘兵团进占彰武后,东野的后勤生命线被彻底切断,集结于锦州城下的数十万大军顿时陷入危机。

东野后勤部组织人员从吉林科尔沁右翼经库伦到阜新临时开辟了一条 300 余里的临时公路,组织大批支前民工,利用骡马、骆驼等畜力工具向前线运送油料和弹药。

在辽沈战役期间,广大军民克服重重困难,

向前线运送炮弹 12 万发,各种枪弹 418 万发,手榴弹 9 万枚,炸药 2.6 万公斤,以及不计其数的粮食、油料和被装,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色的训练方法

在冬季攻势结束后,辽沈战役打响前,东野部队利用长达半年的时间进行军政训练,以能打“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为目标,部队的思想和技战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为了让文化程度较低的广大官兵理解军事理论,林彪总结出了具有林氏风格的“六大战术原则”,即

“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旨在用最形象、最直白的语言阐述作战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基层干部中没有军校毕业生,都是从战斗骨干成长为指挥员的。他们的优点是作战勇敢,军事技术过硬,缺点是战术水平不高。

根据我军基层指挥员的特点,林彪结合以往的作战经验,总结了通俗易懂的六个战术原则,要求部队指挥员逐级学习。这六个战术原则类似于“实用手册”,即使是没有经验的新指挥员也能听懂,作战时先照葫芦画瓢,积累经验后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林彪的六大战术原则大多是从四平战役等几次败仗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东野部队在扩军后有大量“菜鸟”新兵,需要在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来,进而不断提升技战术水平。

以“三三制”为例,该战术要求每个班分为三个以上战斗小组,每组 3-4 人,人员配置上战斗骨干、新兵和解放战士各占三成,作战时组成三角队形,互相掩护,保持队形散开,避免挤成一团遭到敌人火力集中杀伤。这种战术编组便于以老带新,让新兵跟随老兵积累经验。几场战斗下来,新兵得到了锻炼,迅速成长为合格的优秀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指挥作战向来精细谨慎,不打无把握之仗,珍惜有生力量,不会轻易让基层指挥员用宝贵的兵力去“交学费”。

当年四野官兵所说的“跟着林总走,保管打胜仗”并非虚言。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在训练方面仍未摆脱旧军队的陋习,多采用原始野蛮的手段,新兵不仅没有尊严,也学不到多少过硬的技术,战场生存能力必然低下。

新 1 军、新 6 军等美械部队中虽然有不少从军的知识青年,官兵素质相对较高,

但由于没有形成以老带新的训练和作战机制,导致战斗骨干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尽管可以通过强制征兵等手段保持人数,但战斗力却不可避免地不断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

四野部队战斗力强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有效的训练手段,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批农家子弟转变为优秀的士兵,从而打造出一支支威震敌胆的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