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兰亚科—鸟巢兰族(三):线柱兰

14.爬兰属

爬兰属(学名:Herpysm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共有2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至菲律宾。中国产1种,分布于云南西北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根状茎伸长,匍匐,茎状,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或近直立,具多枚叶。叶互生于整个茎上,叶片纸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收狭为短柄,柄下部扩大呈筒状抱茎的鞘。总状花序顶生,较短,密生多数小花;花序轴和子房被毛;花苞片大,较子房(连花梗)长;花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离生,相似,背面被毛;中萼片与花瓣粘合呈兜状;唇瓣较萼片短,贴生于蕊柱两侧,呈提琴形,中部反折,基部具狭长的距;距从两侧萼片之间基部伸出,与子房(连花梗)近等长,末端稍2裂,内侧无胼胝体和毛,近末端处具少数不规则的小瘤;蕊柱短,无附属物;花药2室;花粉团2个,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狭长,共同具1个狭长的粘盘;蕊喙短,直立,2裂;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

(2)爬兰

爬兰(学名:Herpysma longicaulis),为兰科爬兰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其种加词“Longicaulis”意为“长茎的”。

生于海拔1200米的山坡密林下。产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贡山)。尼泊尔、锡金、印度东北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15.翻唇兰属

翻唇兰属(学名:Hetaeri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少数为腐生兰。该属共有2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非洲,也见于大洋洲。中国有5种,产于东南部至西南部。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圆柱形,具数枚叶。叶稍肉质,互生,上面绿色或沿中肋具1条白色的条纹,具柄,叶柄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直立,常被毛;花序顶生,总状,具多数花;子房不扭转,花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萼片离生,中萼片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包围唇瓣基部的囊;花瓣与中萼片近等长,常较萼片窄;唇瓣基部凹陷,呈囊状或杯状,内面基部具各种形状的胼胝体,胼胝体向先端渐狭或顶部多少扩大;蕊柱短,前面两侧具翼状附属物;花药2室;花粉团2,每个多少纵裂为2,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具花粉团柄,呈短棒状,共同具1个粘盘;蕊喙较长,直立,叉状2裂;柱头2个,突出,位于蕊喙之基部两侧;子房不扭转。蒴果直立。

(2)四腺翻唇兰

四腺翻唇兰(学名:Hetaeria biloba)为兰科翻唇兰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800-1000米的密林下或路旁疏林下。产中国台湾(恒春半岛里龙山、竹山)、海南(白沙、陵水、定安)。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斯北部也有。模式模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斯北部。

16.袋唇兰属

袋唇兰属(学名:Hylophyl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共有6种,分布于东南亚,向北到达中国台湾,向南到达新几内亚岛。中国台湾产1种,是本属植物分布之北界。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或向上伸展。叶在茎上互生,具柄,柄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序总状,顶生,具多数较密生的花;花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离生,中萼片和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斜歪,围抱唇瓣;唇瓣几乎呈囊状;蕊柱短,有时具2枚平行的狭翅,在中部呈臂状伸出;花药长,披针形;花粉团2个,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具长的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长的粘盘;蕊喙直立,2裂;柱头1个,隆起,位于蕊喙之下。

(2)袋唇兰

袋唇兰(学名:Hylophila nipponica)为兰科袋唇兰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150-400米的林下阴湿处。产于中国台湾省。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17.血叶兰属

叶兰属(学名:Ludisi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有血叶兰(L. discolor)等2种,分布于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和中国广东与云南。

(1)形态特征

地生兰。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肥厚,具节,节上生根。茎圆柱形,直立,具几枚叶。叶互生,上面通常黑绿色或暗紫红色,常具金红色或金黄色的脉,具柄。总状花序顶生,具少数或多数花;花苞片膜质;花小或较小,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离生,近相似,中萼片凹陷,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张开;花瓣较萼片狭;唇瓣扭转,顶部往往扩大成横长方形,下部通常与蕊柱的下部合生成短的小管,基部具2浅裂的囊,囊内具2枚较大的胼胝体;蕊柱在花药下骤然收缩成为1蕊柱柄,以顺时针方向扭转(与唇瓣扭转的方向相反),前面两侧无附属物;花药大,2室;花粉团2个,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狭倒卵形,具细长的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长圆形的粘盘;蕊喙不为2裂,扭曲,把粘盘卷起来;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

(2)血叶兰

血叶兰(学名:Ludisia discolo),生于海拔900-1300米的山坡或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产于中国广东、香港、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大洋洲的纳吐纳群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根据J. Lindley的意见很可能采自中国。

①医药用途

该种植物又称金线莲,全草民间作药用。全草(石上藕):甘,凉。滋阴润肺,清热凉血,止咳,止血。用于肺痨咯血,肾虚。

②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

18.全唇兰属

全唇兰属(学名:Myrmechis)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共有7种,分布于亚洲热带至亚热带地区。中国有5种,产云南、四川、湖北至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地生小草本。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圆柱形,无毛,具数枚叶。叶小,互生,叶片卵形或近圆形,稍肉质,绿色,通常长不及2厘米,具短柄;花较小,不完全开放,通常2-3朵排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花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离生,中萼片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基部斜歪而凹陷,围绕唇瓣基部;花瓣较狭;唇瓣基部扩大成为球形的囊,与蕊柱基部贴生,囊内两侧各具1枚胼胝体;前部扩大且2裂,或仅稍扩大;蕊柱很短,具浅的药床;花药卵形,2室;花粉团2,有深裂隙,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具极短的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粘盘;蕊喙短而直立,2裂;柱头2个,突出,具细乳突,位于蕊喙基部两侧。

(2)全唇兰

全唇兰(学名:Myrmechis chinensis)为兰科全唇兰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2000-22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下阴湿处。产湖北(巴东)、四川(城口、宝兴)。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19.旗唇兰属

旗唇兰属(学名:Vexillabium)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共有约5种,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北部的邻近岛屿,朝鲜半岛南部的济州岛至中国。中国产1种,分布于台湾和大陆上一些省中。

(1)形态特征

地生小草本。根状茎匍匐,伸长,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无毛,圆柱形,具3-6枚叶。叶互生,小,叶片卵状圆形、卵形至宽披针形;叶柄短,基部具抱茎的鞘。

花茎顶生,直立,圆柱形,绿色或带紫红色,被毛,中部以下有时具1-2枚绿色或带粉红色的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具少数花,被毛;花苞片绿色或粉红色,膜质,常被疏柔毛或边缘具睫毛;花小,倒置(唇瓣位于下方),纯白色或萼片背面带紫红色;唇瓣与花瓣多为白色,萼片在中部以下或多或少合生,钟状,背面被疏柔毛;花瓣与中萼片等长且与中萼片紧贴呈兜状;唇瓣较萼片长,呈T字形或Y字形,伸出于萼片之外,直立,基部扩大成具2浅裂的囊状距,中部爪细长,边缘全缘或在其前部具小齿前部扩大,三角形、倒心状不等的四边形或长方形;距短,末端2浅裂,其内具隔膜,分隔为2室,每室中具1枚突出的胼胝体;蕊柱直立,近圆柱形,花药生于蕊柱的背侧,2室;花粉团2,每个纵裂为2,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倒卵状披针形,具短的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粘盘,粘盘稍大,嵌入于蕊喙的叉口间;蕊喙位于蕊柱的顶端,直立,叉状2裂,裂片不等大;柱头2个,具细乳突,位于蕊喙之下。

(2)旗唇兰

旗唇兰(学名:Vexillabium yakushimense)为兰科旗唇兰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450-1600米的林中树上苔藓丛中或林下或沟边岩壁石缝中。产中国陕西(洋县)、安徽(宁国)、浙江。(临安、遂昌)、台湾(兰屿)、湖南(新宁)、四川(南川金佛山、北川),日本(九州、琉球)、菲律宾的北部岛屿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保护级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20.二尾兰属

二尾兰属(学名:Vrydagzynea)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共有4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波利尼西亚。中国仅产二尾兰1种,分布于台湾、海南和香港。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圆柱形,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圆柱形,具叶。叶稍肉质,互生,具柄。总状花序顶生,直立,短缩,而具多数密生的花;花中等大或小,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花被片不甚张开;中萼片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伸展;唇瓣短,不裂,与蕊柱并行,基部具距;距从两侧萼片之间伸出,距内壁近基部有2枚具细柄的胼胝体;蕊柱很短;花药直立,位于蕊柱后侧,2室;花粉团2个,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长倒卵形,无明显的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大的粘盘;蕊喙短,直立,2齿裂;柱头2个,分离,隆起,位于蕊喙前面基部的两侧。

(2)二尾兰

二尾兰(学名:Vrydagzynea nuda)为兰科二尾兰属下的一个种。生于海拔300-700米的阴湿林下或山谷湿地上。产于中国台湾、海南和香港。印度尼西亚(爪哇)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爪哇)。

21.线柱兰

线柱兰属(学名:Zeuxine)是兰科下的一个属,为陆生兰。该属共有约50种,分布于从非洲热带地区至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14种,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诸省区,尤以台湾为多。

属名Zeuxine源于希腊语zeuxis,意为“接合”,指唇瓣爪贴生在蕊柱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根状茎常伸长,茎状,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圆柱形,具叶。

叶互生,常稍肉质,宽者具叶柄,狭窄者无柄,上面绿色或沿中肋具1条白色的条纹,部分种的叶在花开放时凋萎,垂下。

花茎直立,被毛或无毛;总状花序顶生,具少数或多数花,后者似穗状花序;花小,几乎不张开,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离生,背面被毛或无毛,中萼片凹陷,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围着唇瓣基部;花瓣与中萼片近等长,但较狭,较萼片薄;唇瓣基部与蕊柱贴生,凹陷呈囊状,中部收狭成爪,爪通常很短,前部扩大,多少成2裂,叉开,裂片形状种种;囊内近基部两侧各具1枚胼胝体;蕊柱短,前面两侧具或不具纵向、翼状附属物;花药2室;花粉团2个,每个多少纵裂为2,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具很短的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粘盘;蕊喙常显著,直立,叉状2裂;柱头2,凸出,位于蕊喙的基部两侧。蒴果直立。

(2)线柱兰

线柱兰(学名:Zeuxine strateumatica)是兰科线柱兰属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边或河边的潮湿草地。

①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几内亚岛、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斯里兰卡、印度的阿萨姆至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

②植物文化

该属的拉丁学名来自希腊文seuxis(接合)一词,意指其唇瓣贴于蕊柱上,这也是该属植物的主要特征。线柱兰植株矮小,样子很普通,打眼看去,与野草无异,没有花时很难找到它,护养草坪的园林工人往往将它们作为杂草拔除。它们一般长在腐殖质丰富的草地上,湿度也要求比较大。每年10月份左右,开始现出花蕾,植株也渐渐由绿色变为红褐色,彷佛是要在翠绿草丛中显现出来。2月到3月份开花结果,20余朵小白花聚生在植株顶部,在微距镜头下,别样生动美丽。开花后植株就渐渐枯萎,4月份又开始萌发生长,由上年残留的纤细根茎萌发,或者由种子萌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