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1934年10月的一天,得知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国民党军已经稳定了胜局,蒋介石的心情非常好。

想到胜利在望,蒋介石的心有些飘了,便携带着美妻宋美龄来到庐山的含鄱口,欣赏庐山特别的美景:暮色中的云海。

蒋介石:现在向红军发号施令的不是毛泽东

1934年9月底,在庐山牯岭,蒋介石亲自召集了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东五省主席、司令和军长开会,部署了关于“剿共”的方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蒋介石看来,“剿共”已经好几年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着即将大功告成的感觉。因此,必须要一鼓作气,将中央苏区的红军一举歼灭。

这次会议开了大约一个星期,在会议的最后,公布了他认为没有任何漏洞的“铁桶围剿”计划,决定调动150万国民党军,在同一指定的时间,突然对以瑞金、于都、会昌、兴国为目标的中央苏区形成包围,不让一人漏网。

10月初,在会议结束后不久,蒋介石便带着宋美龄和陈诚等人登上庐山,想要好好欣赏一下庐山的美景。

一天傍晚,蒋介石和宋美龄、陈诚等人来到庐山含鄱口。在含鄱口,蒋介石看着那些翻滚的云海,心情特别好,流连忘返。

过了很久,宋美龄看到天色已经晚了,便对蒋介石说:“达令,我们该回去了。”

听了宋美龄的话,蒋介石回头看了看夫人,温柔地说:“不,再等等。人们都来含鄱口看日出,我看,这里看暮云也是很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陈诚也附和着说:“是的,委座。海会寺的主持也喜欢傍晚到含鄱口来看云。”

蒋介石则看着远处的云海,说:“这时候看庐山,方能更好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境。”

听到蒋介石说了一句诗,宋美龄笑着说:“达令,你今天发了诗兴。看来你喜欢庐山的朦胧。”蒋介石说:“朦胧?不,我喜欢含蓄。”

紧接着,蒋介石突然问了一个无关庐山美景的问题,说:“你们想一想,毛泽东此时正在做什么?”

见陈诚和宋美龄都没有回答。蒋介石自己回答说:“达令,依我看,此时的毛泽东像是一条被网住的大鱼。”

说完后,蒋介石忍不住心中那像云一样飘在空中的内心,哈哈地笑了起来,陈诚也跟着笑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宋美龄也用她特别的笑法,抽着鼻子,说:“不过,别忘了,网总是有眼儿的。我想,毛泽东也许此时正在找那个眼儿。”

接着宋美龄的话,蒋介石说:“是的,毛泽东决不会束手就擒,这一点我相信。可是,依我看,毛泽东此时什么也没有做。”

蒋介石的话,出乎了陈诚和宋美龄的意料。于是,他们看着蒋介石,异口同声地问:“什么也没有做……为什么?”

看着陈诚和宋美龄惊讶的表情,蒋介石得意地说:“是的,毛泽东什么也没有做。”

紧接着,蒋介石又卖了一个关子,解释说:“为什么?你们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被紧紧地捆住了手脚,他纵然本事再大,还能干什么呢?毛泽东现在就被人死死地捆住了手脚。当然,是他们自己的人捆住了他。共党内部的事情我们是永远也弄不清的。我记得前几个月,大概是刚打下广昌不久,就有人跟我说,毛泽东终于输给了我们。我说,不是毛泽东输给了我们,而是红军输给了我们。”

听到蒋介石如此咬文嚼字,宋美龄感到有些不耐烦了,说:“那还不是一回事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宋美龄没有理解自己话里的深意,蒋介石摇了摇头,说:“不,不一样。你们应该知道,现在向红军发号施令的是博古和德国人李德,而不是毛泽东。”

这时,宋美龄也想到了什么,便说:“你是说博古和李德帮了我们的忙?”蒋介石说:“不,我只是说,一年多来,与我们打仗的已不是我们的老对手毛泽东了。”

在蒋介石看来,这些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们与毛泽东的指挥方式截然不同,而毛泽东更加难缠。

于是,蒋介石在停顿了片刻后,恨恨地说:“也许,毛泽东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乡下人了,从二七年、二八年以来,他一直在与我们周旋,他有一套蛊惑人心的穷人理论,有一套从《水浒传》里学来的毫无章法的流氓战法,我讨厌与这样的人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后,蒋介石看着远处,回忆着与毛泽东交手的过去种种……

宋美龄:也许,毛泽东还会给你机会

1923年,在去了一趟苏联后,蒋介石开始大谈阶级斗争,主张要通过打倒地主、资本家来解决中国贫苦民众受穷的问题。

这一时期,蒋介石的言论与共产党的主张是一致的,也可以说和毛泽东是大致相似的。这也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的基础。

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在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鼓动和支持下,羽翼逐渐丰满的蒋介石不断制造反共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有着革命理想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因为信仰不同,逐渐对立起来,走在了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上,并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创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蒋介石并没有觉得红军能成为什么气候,而是忙着处理国民党的内部纷争。

在那段时间里,共产党领导红军经过三年艰苦曲折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进剿”与“会剿”。到了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已发展到约10万多人,在十余个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

红军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日益扩大,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于是,在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便立即筹划对红军进行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了10万国民党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此时,毛泽东和朱德等人领导红一方面军4万人,采用“诱敌深入”作战方针,在战争中歼灭了国民党部队1.3万余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1931年2月,蒋介石又调集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次反“围剿”作战中,毛主席指挥红一方面军再次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连续取得了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在这两次对红军的“围剿”中,蒋介石不仅没有消灭红军,反而让红军更加发展壮大了。

对此,蒋介石感到非常愤怒,纠结了更多国民党部队,亲自担任了总司令,率领着30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展开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毛泽东指挥部队又一次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在3个月的作战中,歼灭了国民党部队3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经过这次失败后,蒋介石才感觉到了毛泽东的难缠。

1932年,经过总结经验后,蒋介石再次调集了国民党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次反“围剿”作战中,毛泽东虽然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但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红军依然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歼灭了国民党部队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在这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蒋介石虽然感觉到比之前有了一些不同,但具体是什么,他却没有深究,只不过在心里更加痛恨毛泽东了,也变得更加谨慎了。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了约100万兵力、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第五次“围剿”。

在这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的主要领导人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在一年多的艰苦作战中,最终没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不得不决定将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仓促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在中央红军准备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蒋介石正在庐山上,带着夫人宋美龄,和陈诚一起欣赏庐山的美景。这便发生了开头提到的那个蒋介石与宋美龄、陈诚的对话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到国民党军马上就可以占领中央革命根据地了,宋美龄也对蒋介石对毛泽东的分析表示认可。

这时,陈诚再次建议蒋介石回去休息,但蒋介石依然意犹未尽,坚定地说:“不,不回。”

紧接着,蒋介石又开始分析毛泽东说:“对于毛泽东这个人,我的看法常常很矛盾,尽管我在一些事情上很讨厌他。和这样的人打交道需要智慧,因此我倒是愿意和他较量较量,不过我想我是不会输给毛泽东的。”

想到当前“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况,蒋介石又说:“可是,如今已经没有这种可能了。我是说,我们两个人之间已经没有交手的机会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毛泽东有毛泽东的遗憾,我蒋介石有我蒋介石的遗憾。

见陈诚附和着蒋介石的想法,宋美龄破了一票冷水,说:“也许,毛泽东还会给你机会。”对此,蒋介石并不认可,说:“机会?毛泽东……给我……”

看到蒋介石这样说,宋美龄解释了她的想法,说:“我是说,如果毛泽东在共军内重新取得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蒋介石打断了宋美龄的话,大笑着说:“哈哈哈……什么?毛泽东重新得势?不可能,不可能,斯大林现在看重的是共产党的留苏派,毛泽东这个从湖南的小山沟里走出来的土 包子不可能再成气候了。”

听了蒋介石的话,宋美龄也认为蒋介石说的符合事实的正常逻辑,便笑着说:“依我看,共产党犯了一个错误。”

蒋介石点了点头,说:“嗯,是这样。”

接着,蒋介石又说:“不能不承认,毛泽东是熟悉中国的。如果说毛泽东是个熟读过中国历史的狡猾农民,那么,如今在共党里掌权的王明、博古只不过是两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毛泽东可以自己打一片天下,从井冈山到瑞金,毛泽东是自己走出来的,而王明、博古在共产党里是靠别人扶起来的。在中国,谁熟悉这片土地谁就可以生存。”

最后,蒋介石看着夫人宋美龄总结说:“因此,你刚才说的对,共党让毛泽东坐冷板凳是个错误。”

然而,宋美龄的担心,还是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回到了中央红军的领导岗位上。

那时候,就像蒋介石预料的一样,在失去领导职位后,有些人的确是有情绪的。期间,周恩来特意找到博古,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大意是:

“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我虽然长期做军事工作,但我有自知之明。你虽然有才华,但不懂军事,很难领兵打仗。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毛泽东擅长农民运动,经过井冈山斗争,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的战争,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帅才。
宁都会议后,他离开了军队,但红一方面军不能没有他。从长征开始,我就在想办法让他尽快回到军事领导岗位。我深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率领红军走出困境。
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我力主他进入政治局常委,参与军事领导。你的讲话不检讨军事路线错误,遭致很多人不满,是因为大家憋了一肚子话要说。对毛泽东,要看大处,希望你能抛弃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这个大局。”

听了周恩来推心置腹的话,博古解开了思想上纠结的疙瘩,决定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

随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央红军经过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后,甩开了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翻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8月,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蒋介石考虑到共产党麾下的部队已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了,便假意向毛泽东发出邀请,让他来重庆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8月10日,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刚刚传到陪都重庆,蒋介石便在四天后致电毛泽东,邀请他到重庆一见。

几天后,毛泽东给蒋介石回电:“朱德总司令本日午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然而,在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看来,毛泽东是绝对不会来重庆的,于是便在20日再次给毛泽东发电,并在一些报刊上造势,企图将未来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头上。

这一次,在给蒋介石的复电中,毛泽东说先派周恩来到重庆与国民党接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断定毛泽东不会来重庆后,蒋介石又发出了第三封电报,言辞更加恳切地邀请毛泽东到重庆来。

8月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同意到重庆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

这样的变化出乎了蒋介石的意料,他甚至来不及准备和毛泽东谈判的材料和话题,也没有准备好毛泽东的接待工作。

因此,在毛泽东于8月28日到达重庆的时候,蒋介石才匆匆召集干部谈话,确定了毛泽东来渝后的一个方针:“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

在这种情况下,就注定了谈判进行的不会顺利。

10月初,周恩来向国民党代表提出:“毛泽东主席来重庆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某些问题上国共双方短期很难达成一致,我方决定让毛主席先行返回延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国民党方面也看得出来,这样的谈判很难有结果,只好同意了周恩来的意见。

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一份文件,即《双十协定》。

10月11日,蒋介石约毛泽东早餐,两人进行了话别。当天,毛泽东回到延安。

1946年6月26日,在完成了战争准备后,蒋介石不顾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单方面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在内战中,毛泽东率领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解决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期间,国民党使用缓兵之计,主动向共产党提出谈判。对此,毛泽东表示同意。这也就让宋美龄说的“也许,毛泽东还会给你机会”,一语成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蒋介石没有珍惜这次机会,拒绝和谈协议,在战争中失去了在大陆的立足之地,偏居到台湾岛内。

后来,在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时,毛泽东对蒋介石又打又拉,显示出了他超高的政治智慧,让世人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