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伊始,万象更新。连日的春雨预告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祈盼着丰年的来临。位于天台县三州乡的沙思坑村也迎来了今年小笋采挖的旺季,柔和的阳光与充沛的雨热交织,将这里500亩的山林打造成了小笋蓬勃生长的诗意乐园。浙江天台县烟草专卖局组织“香溢”志愿者深入大山之中,与村民一同抢抓农时,大力挖掘沙思坑村的增收致富潜能,帮助小笋产业走上快车道。

  小绿笋破土节节高

如果说三月的小笋追求鲜嫩的口感,那么五月的小笋口感清脆,营养价值高,是不二之选。“今年小笋大丰收,但是人手不够,采挖来不及啊,好多小笋都已经长成竹子了。”沙思坑村的俞阿公面对冒尖的小笋正发愁。据了解,村里还有不少和俞大爷有相同困境的农户。加上五月正处于雨水最为丰沛的时候,山地湿滑,加大了采挖难度。

在俞阿公的带领下,“香溢”志愿者们来到竹林。在采挖前,俞阿公向大家介绍如何寻找和辨别小笋,以及如何正确地采挖,以保证竹笋的品质。“小笋又细又长,与竹子类似,跟其他笋相比较难辨别。”“太细的小笋不要挖,太长的小笋不要挖。”“挖小笋不要挖到根部,让它自然折断,这样能保证小笋的鲜嫩。”……在俞阿公的细心指导下,志愿者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寻找小笋,有的负责采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挖出了大量的小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香溢”志愿者竹林采挖小笋

“这段时间的雨水很多,所以我家的小笋长势也好,但就是劳动力不足,多亏了这些志愿者同志们,我才能及时将竹笋采收!”俞阿公笑着说道。面对一根根新鲜的小笋,他一改之前的愁容,甜蜜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

  小绿笋蜕变有技巧

在完成小笋的采挖后,“香溢”志愿者们来到小笋共富工坊,对新采挖的小笋进行处理。陈大姐是共富工坊的负责人,她向大家仔细讲解小笋处理的详细步骤和技巧。处理小笋一共有四个步骤:剥壳、去根、清洗、切块。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小笋的外壳比较坚硬,需要用手或者刀子将外壳去掉,在去壳的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损伤笋肉;小笋的底部需要切除,以提升口感,但不能切多,减少浪费;将去壳和去根后的小笋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根据笋干和加工小笋的需要,将小笋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香溢”志愿者车间小笋切块

在一系列的处理下,破土小笋摇身一变,从“土娃娃”变成“绿娃娃”,一部分通过晾晒变成了笋干,一部分通过无菌化加工罐装处理变成了小笋罐头,承载着沙思坑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的美好愿景。

  小绿笋冒出“金”尖尖

在过去,小笋的制作和销售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受到设备、渠道等限制,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以售卖新鲜小笋、笋干为主,村民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富农”的思路,天台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香溢”志愿者积极与当地村干部取得联系,为沙思坑村小笋产业示范基地出点子、开方子、跑路子。通过建立无菌化小笋加工车间,形成一套采挖、清洗、处理、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加强了小笋的品质管控,在原先新鲜小笋、笋干产品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真空包装农副产品延长小笋保鲜期间,小笋品质大大提升,擦亮“三州山宝”的金字招牌。

“村里的小笋有了好去处,完成的产业链条解决了村里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先的4000元左右跃至10000元,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在小笋产业示范基地里,沙思坑村俞书记感叹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香溢”志愿者帮助晾晒笋干

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是当今互联网经济盛行,笋鲜也怕山路远。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扩大“三州小笋”品牌知名度,“香溢”志愿者未来将通过助农直播等方式,打开小笋销售渠道,对小笋等一批天台本地具有代表性、地域性、独有性的地理标志开展源头保护和规范化管理,让小竹笋长成为助农增收的“大产业”,提升小笋的经济价值,让村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让农村经济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