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靡不振的综艺市场,被阔别四年回归的《歌手2024》给盘活了。

《歌手》首播距今已经过去了4天,但网友的热情不减,#最苦的两个英子#、#那英摇人宣传片#、#韩红拿了冠军还要发简历#等根据节目衍生出的热梗,仍然在微博、抖音、豆瓣多个社交网站持续刷屏。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收视率、传播量、讨论度等各个维度来看,《歌手》都是2024年至今最火爆的项目,不只是综艺市场,华语乐坛乃至整个内娱,都因为这一档节目而活跃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这场全民狂欢的持续进行,不只是普通乐子人,越来越多歌手主动报名“请战”,从一开始的网友玩梗,演变成了一场华语乐坛的颜面之战

但问题在于,上升到这种严肃的高度,真的有必要吗?对于一档娱乐性质的音乐综艺来说,《歌手》似乎有跑偏的迹象了。

直播机制之下,音乐无国界正在打破

这场热闹,是由《歌手》贯穿整季节目的直播竞演机制所引发的。

节目一开始就打着“直播竞演,真实开唱”的旗号,全程直播、竞演歌手全开麦的噱头一下就吸引了网友和市场的关注,也成就《歌手》这个老牌综艺IP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回归之战。

毫无疑问,直播竞演的机制对于一档音综来说是非常大胆的,以往的音综大多会选择在最后一期决赛直播,将竞演气氛推到高潮,比如往季《歌手》、《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但全程直播的形式是少有的,因为难度太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全程直播对整个项目团队要求非常高。

一档节目在录制过程中需要整个项目组全方位的统筹协调,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录播尚且能够剪辑,直播那真的是在观众的眼皮子底下,一旦出错难以挽回,风险太大了。

比如《我是歌手》第三季决赛的孙楠退赛事件,整个节目组都慌了,竞演歌手直播中途临时退赛,所有的流程、机制都会出现问题,一度被称为是这档节目的“暗黑时刻”。

另一方面,全程直播对嘉宾的挑战太大了,大部分歌手的接受度并不高。

直播竞演形式意味着,歌手需要接受现场乃至全球观众的审视,不仅对歌手的开麦实力要求非常高,更重要的是,面对严苛的网络环境,如何在高压之下稳定发挥也成了一个难题,毕竟连那英这样的乐坛天后在首次竞演过程中都出现了手抖、嗓子紧等各种问题。

《歌手》 导演亲自认证,原本节目重启后很多歌手都表示有兴趣,但一听到是全程直播竞演就退缩了,甚至已经谈好的歌手都不来了,只能临时找人救场,导致观众们对这一季的首发阵容并不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大家担心的问题也确实发生了,《歌手》首期直播就出现了华语歌手唱崩的问题,尤其是在两位外国歌手的对比之下,更为明显。对外国歌手身体机能的赞叹、对华语歌手的恨铁不成钢,对立之下引起了这一场网络狂欢,大众抱着玩笑的心理调侃“那英大战洋人”,探讨华语乐坛“谁能一战”,本来是找乐子,但歌手下场后性质就完全变了。

韩红、罗琦、李佳薇等歌手在社交平台上“请战”,将这场对立上升到了国籍层面,话题瞬间严肃起来,这几位报名的歌手还算真的有两把刷子,一些跟实力唱将不沾边的说唱歌手、演员也来报名,更像是在蹭“华语乐坛VS欧美乐坛”的热度。

《歌手》原本是一档聚焦音乐的综艺,但“音乐无国界”这句话好像正在被打破。

上价值上高度,《歌手》被架在火上烤

倒不是说直播竞演的形式不好,事实上,新鲜且富有挑战性的机制为音综带来了更多可能

全程直播、全开麦的竞演形式,一方面让老IP焕发出了更多新生机,最初《歌手》宣布重启其实并不被看好,芒果也被唱衰“只会炒冷饭”,而直播开麦为节目带来了炒作话题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在当前综艺节目追求“真实”的市场环境下,直播开麦确实狠狠撕下了乐坛和歌手的“遮羞布”,看内娱的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和观众共情,这也是第一期直播就能刷屏各大社交平台的主要原因。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全程直播为《歌手》回归提供了当下的最优解,但从音乐交流的本质上来看,也确实导致节目有些跑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歌手》热梗刷屏的同时,话题#在《歌手》唱好不是好歌手的唯一标准#登上热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歌手》第一期直播结束之后,所有热梗的诞生都来自于“华语歌手的唱功被海外音乐人吊打”,歌手的开麦实力成了外界关注的重点,唱功成为评判歌手的主要标准。

但《歌手》作为一档音乐节目,除了歌手能不能唱之外,音乐的艺术性、创造性、审美价值等同样是值得探讨和关注的话题,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方面,变成了“唯唱功论”,观众对音准、唱腔吹毛求疵,却忽略了音乐本身。

《歌手》直播竞演机制曝光之初,音乐大V耳帝探讨了有关直播的优势与劣势,当时他就预测歌曲作品的欣赏性、音乐性和审美性会因为直播受到影响,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也确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即便真的是以唱功为评判标准,《歌手》第一期也只是为观众提供了七个样本而已,除了那英能够算作是华语乐坛技术最强的天后之一,其他几位华语歌手本身就不是以唱功见长。

事实上,节目组邀请杨丞琳、汪苏泷、二手玫瑰、海来阿木倒不是真的让他们来比拼唱功,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音乐类型来辐射圈层听众,覆盖更大范围的受众,给节目带来更多新鲜的血液。

样本之间有对比是非常正常的,但舆论的发酵是意料之外的,因为几位歌手在一期节目中表现不佳就打上“华语乐坛要完”的标签,上升到“欧美乐坛VS华语乐坛”,进而演变成国籍之间的博弈,价值上升到了过高的层面。

这也导致目前《歌手》被架得有些太高了,多位歌手主动报名要“捍卫华语乐坛的荣耀”,而这其实并不是芒果台重启《歌手》的初衷。

音乐比拼不是主要目的,音乐交流才是

赢,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

这是众多歌手请战、舆论发酵之后,《歌手》官博发布的声明中的一段话,音乐比拼不是主要目的,音乐交流才是。

而纵观《歌手》后续的赛程,音乐交流也确实贯穿始终。

5月14日,《歌手》公布了首轮揭榜歌手:杭盖乐队和黄宣,新加入的两组歌手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

杭盖乐队是国际舞台上都非常出彩的民族摇滚乐队,将蒙古族音乐和重金属摇滚乐结合,真正展现了中国民族特色音乐。

而黄宣是摇滚乐队YELLOW的主唱,拿下过第30届金曲奖最佳单曲制作人奖,他的音乐更偏向Jazz和R&B,舞台演出也有自己专属的风格和魅力。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杭盖乐队和黄宣算是比较新鲜的血液,都是以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非演唱实力闻名

而目前正在进行的《歌手》第二轮揭榜投票,名单主要以偶像歌手为主,虽然实力不详,且不一定能经受得住直播开麦的考验,但他们的音乐风格也是当下华语乐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圈层用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发现,比起开麦演唱实力,《歌手》更注重的是不同音乐风格之间的碰撞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本身就稍晚于欧美,再加上外籍歌手身体机能、发声方式上的优势,在流行音乐演唱上本身就强于华语歌手,硬碰硬去比唱功其实没有太大必要,更不用上升到很严肃的高度。

音综缺的并不是能唱的华语歌手,前几季的韩红、黄绮珊、谭维维等嘉宾都是实力派唱将,国产音综乃至华语乐坛发展到现在,缺的是优质且新鲜的音乐,而这才是《歌手》重启的初衷。

全程直播只是音乐竞演的表现形式,是《歌手》为了盘活音综下的一剂猛药,节目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优质音乐的学习交流上来。

只不过意料之外的是,目前观众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歌手演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