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865年即同治四年五月十九日,剿捻统帅、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因急功冒进被捻军围杀在麦田中,当年他誓与镇压太平天国的第一功臣曾国藩比高的“两年内剿灭捻军”的豪言壮语成了一个笑话,功业未成,头颅就给人砍了。

最骁勇能战的嫡系亲王僧格林沁之死震惊了满清朝廷,此时遍观天下,竟找不出一个可堪大任的满蒙名将。于是,满清朝廷若想剿捻,不得不依仗汉臣曾国藩、李鸿章湘淮集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功就有势,有势就有威,满汉博弈惊心动魄

自咸丰皇帝下旨令各地兴办团练,给了地方自主性相当强的军权,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地方势力崛起之势沛然难挡,虽然镇压太平天国后,深知盛极而衰、自保之道的曾国藩自裁湘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对两江地盘的控制。

这个历经宦海沉浮、战火洗礼的愚笨者此时已经成长为了一只官场老狐,他把握着一个微妙的平衡,进可攻,退可守。

结果,僧格林沁一死,这种默契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满清朝廷内再也找不出任何一个能够亲自下场和曾国藩的湘系掰手腕的嫡系名将,站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角度,这是非常危险的,意味着满压汉的国策有可能被掀翻。于是,慈禧想遍了法子,要用曾国藩而不涨其威与势,并且借机削其威,夺其两江根据地的地盘。

站在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角度,僧格林沁死了,剿捻的差事必定落到自己头上,这绝对是吃力不讨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轮博弈,由慈禧太后先手。

1865年5月下旬,也就是僧格林沁战死后不到十天,慈禧太后果然下旨令曾国藩北上剿捻,而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两江总督,顶替曾国藩的任缺。

这个很好理解,老师去打仗,学生给老师守好地盘,乍然一看,这位慈禧太后仁慈又贴心。可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却是:曾国藩与李鸿章师徒两人都在两江之地,一个老了,一个年轻,一个裁撤湘军已毕,一个手握淮军劲旅。满清朝廷如果真想尽快平定捻军叛乱,当然是李鸿章北上更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被慈禧太后这么一招下来,为难了曾国藩,提拔了李鸿章,自知力有不逮的曾国藩心怀怨言,野心勃勃的李鸿章暗自窃喜,就这样慈禧太后在曾李师徒两人心中埋下了一根刺。

是的,哪怕是关系亲密的师徒,湘淮一体却也有别,毕竟各自是一军领袖,手底下利益争夺照样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计轻慢起心,二计釜底抽薪,慈禧好算计

曾国藩行军打仗的风格是结硬寨、打呆仗,稳如老狗,当年与太平天国的城池争夺、阵地交锋最能体现其兵韬武略,但是,在追剿善于打游击战的捻军时“老实人”打法太稳太正,导致了一度失利。

慈禧太后抓住机会,从1865年5月下旬到次年年底这一年半里,给曾国藩发去了多达7次的廷寄责难与5次的御史弹劾,结结实实的打脸曾国藩,成功削弱了曾国藩自镇压太平天国以来创下的偌大威望。

心灰意冷、衰病难持的曾国藩只好告假休息,打算乞骸骨退隐回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慈禧马上来了一招“釜底抽薪”之计。

她不肯曾国藩归隐,反倒是借曾国藩剿捻失利,命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北上剿捻,而那个湘淮系把持的两江总督之位改由漕运总督吴棠署理,李宗羲、丁日昌递署漕督、苏抚。

接到这样的谕旨,曾国藩、李鸿章纷纷如梦方醒!

当初的为难是真为难,但提拔哪里是真提拔?慈禧太后是把师徒俩当棋子,先挪走曾国藩,再削其威望,转而以临危授命为名将李鸿章调离两江,而那继任两江总督的吴棠是慈禧嫡系恩宠之人。慈禧这两计下来,一箭三雕,一是打压了镇压太平天国后功高震主的曾国藩,二是给自己的嫡系吴棠谋了肥差,三是从曾、李的湘淮系手中夺回两江的地方军政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