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朴云

编辑/郝鸣

苏红星在指导果树种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红星在指导果树种植

67岁的安徽人苏红星越来越忙。他总是一副火急火燎的模样,赶火车,赶飞机,到全国各地“出诊”。赶路的间隙,见缝插针,他掏出手机,在抖音上“坐诊”。

在他的抖音账号“种果树的苏老师”的评论区里,果农的求助从全国各地呼啸而来。他们贴上一张果树的照片,询问“苏老师,这个梨树是什么病可以帮我看看吗?”“我家这桃树是什么病”。

苏红星点击照片,放大,马上就瞧出了门道,回复,是“绣病”或“介壳虫”。

即时诊断的功夫依赖于他钻研了20年的农业技术。苏红星曾是宣城市科技特派员、园林技术员,每年为全国200多家果农提供指导和培训,是他们口中交相称赞的“土专家”。

两年前,他65岁时,因为疫情,很多地方去不了。担心耽误果农生产,他开始尝试在抖音上做科普。他在一则短视频里说,“你们所有的问题,拍照片我判断,开处方,目的就是解决你们种植中的痛点。”接触短视频前,苏红星已经在全国各地指导了2.7万多户果农。经过两年积累,他又增加了40万云端的粉丝,视频累计获赞超179万。

在抖音上,像苏红星这样主动科普农技知识的创作者越来越多。他们是科学家、农技员、农学专业学生或返乡创业者,热衷于在网上传播农技知识,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乡村生活。

苏红星在田间地头忙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红星在田间地头忙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到周末或假期,求助开始激增

“全网最接地气的专家。”安徽庐江县的果农詹玉生评价这位老人。两年前,苏红星第一次到访他的果园,给脆冠梨“看病”。他种的脆冠梨枝条繁密旺盛,却结不出果。

苏红星站在果树前,语急气盛,说这棵树的枝条角度没打开,导致果苔不结果,反而冒出了生育枝。他一步步演示应该如何修剪,附近的果农们都围拢观看。

苏红星请詹玉生拍下了全过程,次日发在了抖音上。苏红星的抖音视频都是类似“接地气”的制作。每到访一处果园或农场,农人就是他的摄影师。苏红星站在果树前,或跪在花盆边,挥舞着手讲解,嗓音嘶哑,语气激昂。讲几分钟就发几分钟,不做什么剪辑。

这些充斥着农技术语的视频却有着不低的浏览量。一条用洗衣粉治蚜虫的视频播放量超过了1300万, 另一条治理天牛的也达到1000多万。苏红星的粉丝中,六成以上是果农,年龄以五六十岁居多。他甚至发现了规律:一到周末或假期,评论区里的果树“问诊”请求开始激增,因为老果农们多数不太会用智能手机,总在孩子回家时请求代发。

“树不会说话,但我能听懂叶子的声音。”通常,看一眼照片中叶子的半径、形状和颜色,苏红星就能开具药方。害虫是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春季的蚜虫,南方红湿土里的螨虫,体型微小但危害极大。他望闻观切一番,就能找出果树的毛病。

詹玉生也是从抖音上找到这位“果树医生”的。他经营了几年果园,投入上百万,但产量上不去,品质也不行,病虫害猖獗。果园长期收不抵支,最困窘的时候,他连吃饭都困难。

这两年,一有疑难杂症,他就邀请苏红星出诊。果园里的品种越来越多,产量跃升,规模也从原来的50亩扩展到了300亩,亩产由3000 块钱增加到8000块钱。詹玉生一年增收上百万。

附近的果农看到了效益,也开始效仿种植。这两年,这一带的果树种植累计达到几千亩。这里天资丰厚,土壤含有富硒矿,但此前因为缺乏技术指导,一些林场只能任由果树自生自灭。

詹玉生又告诉苏红星,十公里外住着一个农户,他种的20亩桃树不挂果,找不到原因。这个农户几年前动了胃癌手术,不能干重体力活,也不能外出打工。苏红星听闻,抬脚就要赶去,“那一定得帮帮他”。

原来,农户留错了结果的枝条,一棵能产150斤桃子的树只结了20 斤,一年的亏损达十几万块。苏红星手把手教他怎么动枝修型。因为不放心,隔了两天,又去了一次。这个农户后来也成了苏红星的忠实粉丝。

在果农们口中,苏红星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受邀“出诊”,他不收费,他们想把丰收的果品寄给他,他也不给地址。甚至起了兴头,他还会搭手帮忙劳动。有一次,他在詹玉生的农场里干了10个小时农活。

苏红星的短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红星的短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年,用脚走出来的农业经

在一个视频里,苏红星分享了自己开抖音号的初衷,“把十几年的经验分享出来,让大家少走弯路,从坑里跳出来”。

经验都是他在过去20年里,走过弯路,趟过坑,一点点积攒起来的。2004年,这个从没拿过锄头的门外汉推开了农业种植的门。这之前,他从部队转业,做公职,在供销社当经理。

人生轨迹在20年前转变。因为妻子生病,他承包了一片果园,想自己尝试种出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果园在一片荒山上,他花了大力气从10公里外运来肥土,改造土坑,种起水果和草药。

起先,他照着书本按图索骥,但问题频发,手忙脚乱。后来,他开始下笨功夫,四处取经。他去往果树适合成长的纬度地带,找到种得好的果林,苦守果园主人。为了截住一个苹果丰产的园主,他带一份报纸每天守在园子门口,天亮就来了,天黑才走。

为了学会种宣木瓜,他费尽周折。宣木瓜是宣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700年前的古书里就有记载。但怎么种它,却没有资料参考,也没有师父能讨教。苏红星只能每年去西北林业大学的公众开放日问询。

一位教授被他打动,向他传授了自己多年研究苹果的心得——木瓜和苹果都属海棠科,可以借鉴。后来,这个教授又建议他改种植适合安徽气候的桃树。这番机缘,促成了苏红星后来对桃树种植的深耕。

“我的入门经验是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寻找解决方案。”一取回经,他就埋头在果园里实验。一次次突围,带给他通关解谜般的成就感,“和农民在秋天丰收的心情一样”。苏红星对种植的兴趣越发浓厚,挑战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他逐渐成为农林圈子里的“土专家”。

2015年,他开始四处巡回指导农户。“学种宣木瓜的经历让我意识到,通过自己摸索,时间太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农户可能要经受不少损失。”

农业知识的传播需要破墙。以往,有人怕“带出了徒弟,饿死了师父”,对丰产的经验总是讲一半,留一半。苏红星则“毫无保留”,在田间课堂讲完,他会再发抖音,把知识点传递给更多人。

种植经验成了“肌肉记忆”,他的培训从不用讲稿,张口即来。他的粉丝中,还有农林专业的学生。苏红星的120亩果园里,种着油茶、桃子和木瓜,那里现在也成了西北林业大学学生实操农耕的“基地”。

经过他指导的四年桃树可以结果五百斤,五年梨树结果三四百斤。他到访过一个山西粉丝的700亩的果园,园主追随“车厘子热”,投入三千万,果树却不挂果。当地专家也来看过,但收效不明显。苏红星告诉他,书本上的车厘子种植知识主要依据的是辽宁的气候,在山西种要因地制宜。经过细致的指导调整,这位种植户每年的收入达到了一千多万。

“通过我的方案,把问题解决了,就是最大的回报。”苏红星身体硬朗,即使冬季,仍然保持着高密度的巡回指导,用脚力把农技知识带到田间地头。

苏红星在整理果树种植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红星在整理果树种植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线上到线下,课堂开在了田间地头

开始发短视频后,苏红星更忙了,一年中有300天都奔走在路上,足迹南到海南三亚,北到齐齐哈尔,西至新疆。

今年春节后,他就在全国“追着春天跑”。先到海南,又到广东、云南,再一路向北,最后抵达东北。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进入春天的时间不同。“做农业,要抓住每个生长的节点。”因此,他总是火急火燎。

这段时间正值春耕。他说,错过了春天,果树不能保花,就结不了果,“果树的季节管理比农作物更重要,农作物一耽搁,最多3个月,果树一耽搁,就是两年”。他的短视频也跟着节令走。每个植物到了关键的节点,要做相应的季节管理,他就发一期视频。

最近,入夏的桃树要塑果,套袋和除夏季虫害,他就在到访的桃农园子里,和桃农共创了科普视频。

对于这个农技专家,发视频最难的环节,是配字幕。他的安徽口音重,怕网友们听不懂。苏红星没上过学,到了部队才扫了盲,自学文化知识。因为不会拼音,配字幕时他只能在手机上用手写,一个字一个字输入。配一次字幕通常要耗去一个小时时间。

但苏红星对此乐此不疲。“年轻人爱好干农业的不多,多数是老人留守在农村,看到这一点,我辛苦点也要把这些知识传播出去。”

为了让听似艰涩的农技知识能更好地传播,他颇费了一番心思。果树收成后,农民们原本习惯不管不问。苏红星打了个比方,说这时要施“月子肥”,做营养管理,“因为果树落果就和女人生小孩一样,消耗了大量能量,要及时补充”。

这两年,詹玉生在苏红星不同节令的田间课堂里补了课。他四十多岁,在上海打了十几年工,父母老了,孩子也要陪读,才返回了家乡。对于种植,他是十足的门外汉,以为能简单上手,贸然进了场。

通过抖音,很多像詹玉生这样的新农人找到了苏红星。在浙江建德,几个30岁左右的青年投身生态农业,邀请他讲解怎么用紫云英堆出生态肥。他们原先在家里的作坊工厂工作,因为疫情效益骤降,转型农耕。欣赏这些年轻人的热情,苏红星从春耕起就担任他们的“导师”,最近的夏播,又专门赶去教他们种植生态玉米。

抖音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农具”。《2023抖音三农生态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苏红星和其他农技专家、专业创作者们所讲解的果树嫁接类内容,最受新农人欢迎,视频总量同比增长516%,播放总量达7.5亿。

截至目前,抖音上的“新农人计划2024”话题下共有37.5万条作品,总播放量为627.5亿。3月29日,抖音还上线“新农人计划2024·大地耕春”活动,已有2.6万名创作者发布12.2万条春耕视频,累计获赞1.1亿次。

最近,苏红星做了一场直播,在直播间里讲解如何用生态肥种植农作物,最高峰时有1.5万人在线观看。

有人评论,“这才是农民需要的农业专家”,“确确实实讲了农民的心里话,也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这让苏红星感到欣慰。以前,他的一场培训最多只能覆盖200多个农户。下了课,他们往往意犹未尽,把他团团围住提问。现在,借助短视频和直播间,农技知识的传播打破了围墙。

“只要还跑得动,哪里有需求就还会去。”五一假期前,苏红星又一次造访了詹玉生的果园。返程车票不好买,他干脆就地停留,又到访了几个农户。假期一结束,他马不停蹄开启“出诊”,三天时间内,就跑了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果…你可能就要失去我了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标星,你可能就会错过我们的推送。星标只需要:①打开北青深一度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②在弹出的界面,选择“设为星标”。我们期待与你在每篇推文中相见!

村民“被注册”工商执照背后:无法完成的“市场主体增量任务”庭审被上级法官“遥控”,证据就在审判席上颜昌武:观察“街头官僚”20多年,我想知道为什么挨骂的总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