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冈、开国上将陈士榘说:毛泽东是从来不拿枪的,无论情形多么危急,身上从来不配武器,唯有一次,他跨上了驳壳枪!就那么一次!

两个问题:1.毛泽东作为统帅,不拿枪如何指挥军队?2.毛泽东唯一一次挎枪是何时?

这还要从对于毛泽东来说,极有纪念意义的一天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和卢德铭领导了秋收起义,这是继八一起义后,共产党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又一枪。

对毛泽东个人来说,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开端,当然,作为诗人,他在第一次正式组织军事行动时也写了一首名作,即《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词虽然不怎么出名,但有一句“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还蛮精彩。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没有继续进攻长沙,而是带着部队上了井冈山,成了蒋某人口中的“山大王”。

党的八七会议在挽救中国革命失败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此时的党毕竟刚刚成立不久,理论水平还不高,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毛泽东巧妙地结合了中国国情,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公然违抗共产国际的命运是真,但毛泽东审时度势,精准地分析了中国国情,做出了最符合中国革命形势的举动也是真。

在万山重叠的罗霄山脉,那块历朝历代都争相抢夺的谷坡,正是井冈山,也正是这座山,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农民革命根据地,日后人们常常说的“红色摇篮”正是井冈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历经万险,说服了井冈山的两个农民起义首领,袁文才和王佐,并在1928年初,对起义部队进行改编,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

不久,湖南省委的何长工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说朱德和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也要来井冈山,这对于独自上山的毛泽东来说,简直就是大好消息!

这年4月,历史上著名的,被多次编入小学课本的“井冈山会师”来了,三个巨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会师后,军队改编为第四军,毛泽东为党代表,朱德为军长,陈毅为教导大队大队长。

而日后成为开国上将的陈士榘,所说的“毛泽东唯一的一次挎枪”正是发生在此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为了迎接朱德,毛泽东专门让警卫员给他拿来了枪,一是为了尊重,二是为了表示武装力量枪的重要性。他还幽默地说:“挎上盒子枪,师长见军长!”

不过,这次见面后,毛泽东就把枪交给了警卫员,林彪等缴获了一支精美的手枪,劝毛主席带上吧,为了安全,紧急情况还能自卫。

但毛泽东却说:“我要是拿上枪,红军就完了!”从此,毛主席再也没有佩戴过手枪。

不过,我在网上查到资料,说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在讲述毛主席的故事时,说长征期间佩戴过一支手枪,到了吴起镇后就把手枪和剩余的40发子弹交给了游击队队长张明科,现在这个手枪成了一级文物。

但总体来说,毛主席基本上极少摸枪,更不要说挎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曾流传过一张照片,毛主席端着一支步枪,其实是在看一场表演后,自己试了试。据资料显示,北平解放后,中央曾给每个首长都配发了一支枪,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毛主席也有一张持枪证,但毛主席却从没有领过枪,上面的“枪证”、“枪号”和“子弹”这些栏里都是空白。

那么疑问就来了,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指挥千军万马是常有的事,毛主席为什么不挎枪呢?甚至说,“我要是拿上枪,红军就完了!”

我个人认为,毛主席一生不拿枪的原因大概有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毛主席是个天才,这个天才首先是博览群书的天才,也就是所谓的“笔杆子”,这也是毛主席特有的文人情节。

毛主席一生挚爱读书,他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和举一反三而来的智慧,是远远不能用一支枪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从容不迫,处变不惊的精神,那些军事上的经典“四渡赤水”“三大战役”“万里长征”等,都是毛主席的妙笔,这和他博览群书分不开。

正所谓“文能治武”,所以毛主席完全不用拿枪,甚至说她拿上枪反而会觉得不舒服,这也符合毛主席的性格。

第二,毛主席相信人民群众。

毛主席出生在农民家庭,他深深知道劳苦大众想要什么,他也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群众,他有自己的“使命”,就是要统领大局,带着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所以他相信群众,相信警卫员,更相信那些忠实的将领。

或许,对于毛主席来说,他自己根本没有带枪的必要。

当然,革命的胜利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毛主席也始终没有忘记他们,或许看到枪,毛主席心里也难受得很。

就像《沁园春·雪》中流露的那种感情,群众和战士们都深深相信,毛主席用它的智慧指点江山才是革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