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过秦论》中才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贾谊

众所周知,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大增,山东六国数次合纵攻秦也都被秦国挡在了函谷关外面。当时,秦国的东面是函谷关、东南部是武关、西南则是大散关,西北占据着萧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完成的防御体系似乎注定六国打不进去,可是在同一时期却有2个热血青年,他们提出的2个计策若是能够执行下去,秦国即使不被灭也很难统一天下。

此二人一个是商鞅,还有一个就是赵武灵王赵雍,那么两人的计策分别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商鞅的灭秦计策(一)

战国初期,魏文侯与魏武侯通过两次变法使得魏国的实力大增,多次与秦国在河西之地战斗。两人去世后魏惠王登基,继续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对手就是秦献公。

公元前419年秦国和魏国多次在河西之地大战,双方你来我往各有胜负,但在此时却有一个少年看出了胜负的关键,这个人就是“还未入秦”的商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跟随老师公叔痤来河西战场历练,从一个秦国士兵的尸体上看到,他的肚子里不是粮食而是草,如此便在书简上记下了一句话“秦人食草,秦人可畏”。

以魏国的综合国力虽然可以战胜秦国,但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于是乎在返回魏国都城后,他便向魏惠王提出了自己的灭秦之策,也就是“春战秋守”。

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春天该耕种的时候战斗,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停止战争。

相比于魏国而言,秦国一旦战事发生必是举国之力,在春天播种的时候必然会耽误农耕,魏国仅仅是一部分男子春耕会照常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天收获的时候停止战争,秦国因春天没有耕种自是无粮可收,魏国则有粮食。长此以往下去,即使秦国士兵尚武风气严重、战斗力强悍,但也忍受不了饥饿,到时秦国必乱,魏国则可一战定乾坤。

可惜的是,魏惠王目光短浅没有看出这一条计策的毒辣之处,错失了灭秦的好时机。后来,商鞅在离开魏国之前,又曾给公叔痤、魏惠王提了灭秦的另一策。

商鞅的灭秦计策(二)

商鞅的第二条策论为“拒秦于函谷关之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相当与现在的经济封锁,六国不与秦国有贸易上的往来,让秦国经济自动垮台。

八百里秦川、崤函之固是军事上的天险,但是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却是阻碍,若是六国不把粮食、铁器等战略物资运往秦国,那么不出几年秦国就失去了与中原各国的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鞅的这一条计策可行吗?不只是可行,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毒计”。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没后来的关中沃野、天府之国,每年产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只能用马匹与中原进行交换铁器、粮食等。

若是中原六国断绝与秦国的贸易,这一个持续百年的半农耕半农牧的国家,很有可能会退回到游牧民族的范畴内,何谈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之说。

千年之后的大清朝就是因为闭关锁国,使得自己王朝的军事、经济跟不上西方列强,同一时期的清朝比秦国何止强百倍。奈何,商鞅人微言轻,魏惠王依然没有采纳。

商鞅进入秦国变法时,他针对这两点进行彻底的改革,开垦土地、奖励农耕,改变了秦国粮食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咸阳建立国际性贸易市场,使得秦国的商品贸易超越了同一时期的魏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一般的赵武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