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三十名女红军战士走完全程,她是其中之一。

为革命牺牲了家人、爱人、子女、自己,她奉献了一个女人所能奉献的全部。

她一直在党内出任多个要职,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

她的名字——叫邱一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映入我脑海的只有三个字——“苦”!“难”!“险”!

那是一条把脑袋别在裤腰里的路,历时两年,从南到北穿越了14个省,跋山涉水不说,途中还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近400次。

邱一涵来说,这条路比别人更难走,为啥?

邱一涵1907年出生在湖南一个小县城,那时老家还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母亲按照传统拿出长长的布条把她的脚紧紧裹了起来。

“为什么把我的脚包起来?”撕心裂肺地疼痛让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啼哭不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孩子不裹脚,将来嫁不出去。”母亲也陪着她掉眼泪。

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后,红军不得不战略性转移,红军中有不少女战士,她们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热情都很高。

但考虑到在艰苦的路途中还要快速行军和不断与敌人周旋战斗等实际困难,当时红军的高层领导对是否让他们加入长征队伍持保留意见。

最后,考虑到需要有宣传能力强,可以做群众工作的女同志随行,以便将来开展工作,中央领导决定选30名女性跟随大部队行动,邱一涵也在其中。

虽然自己有很多实际困难,但她没有退缩,毅然和其他同志一起踏上了漫漫征程。

长征主要靠步行,而且走得多是凹凸坎坷的山路,对小脚的邱一涵来说,难度要远大于其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路上,她摔跤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还曾经差点儿掉下悬崖,幸好丈夫经过,才把她救了起来。

但她从不在同志面前叫苦,一直默默地咬牙坚持,努力不让自己掉队。

邱一涵视力不好,有一次爬山时,脚底打滑摔了下去。

人没大碍,但眼镜却碎了,荒郊野岭哪里还找得到配眼镜的地方,她只好眯着眼睛,牵着战友的衣服,甚至拉着马尾巴前进。

除了行军,她们还要负责照顾伤病员,所以大部分时候都在队伍后面,不得不面对紧追而来的敌军的枪林弹雨。

最危险的一次,炸弹就爆炸在邱一涵身边不远的地方,她旁边的战马被炸得尸骨无存,而她虽然侥幸逃过一劫,却因为巨大的声浪影响了听力,此后一直耳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途中缺粮少药,她们就和所有战士一样嚼草根,咽雪水,没有任何怨言。

因为误食毒草,邱一涵浑身都肿胀起来,特别是右手,当时都肿得无法握拳,原本就受过伤,现在更是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可是她为了可以继续给部队中的战友上课,就咬牙坚持练习用左手写字……

她在长征途中所要面对的重重困难真是太多了,但她和战友一起胜利地完成了这次伟大的转移,为党保存了革命力量。

更难得的是,后来回忆起长征时,邱一涵绝口不提自己克服的困难,反而云淡风轻地说:“这些平常看起来难以忍受的事,我们当时并不以为然。”

如果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牺牲精神,很难想象一个弱小的女性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一涵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和哥哥都曾在党内出任部长职位。

她也是因为受到父兄的影响才逐渐了解革命,并跟随他们参加了许多民间的爱国革命活动。

到23岁时,她也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要革命就避不开流血牺牲,她在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父亲和兄长先后被敌人残忍杀害,她的家庭也因此支离破碎。

父兄的牺牲,并没有吓倒邱一涵,阻止她前进的步伐,反而坚定了她继续革命,为国献身的想法。

1929年,前去平江了解工作的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视察途中遇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姑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国平

她既有小鸟一般的灵巧活泼,又有鹰隼一样的勇敢坚强,看着充满了精气神忙前忙后的邱一涵,袁国平动心了,这不就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革命伴侣吗?

在袁国平的追求下,邱一涵也认为自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爱人,于是他们幸福地结合了。

婚后的日子虽然动荡不安,危机四伏,但他们一直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走完长征之路后,原本以为他们可以共同抗日,一起面对外来的侵略者,却没想到,蒋介石发动了无耻的“皖南事变”。

当时叶挺等人被扣押,剩下的新四军部队不得不冒险突围,也就是在突围的过程中,袁国平受伤了。

当时他的战友不愿丢下他,但袁国平既不能眼看着年轻的战士们为自己无谓地牺牲,也不想成为俘虏被敌人当作要挟我军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他拔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5岁的生命。

得知爱人牺牲的消息,邱一涵虽忍不住汹涌的泪水,却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从此以后,她更积极地投身到革命工作中,仿佛要用自己双倍的努力,为心爱的丈夫达成遗愿——建立新中国!

邱一涵和丈夫鹣鲽情深,他们曾有过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像全天下的父母一样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就是抱起孩子,就不能拿枪战斗,拿起枪为大众谋福利,就必须放下自己的孩子。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不用骨肉分离,他们只能选择把孩子寄养到老家,义无反顾地走上和敌人斗争的危难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她的母亲也就不过是一介村妇,日子本来就很艰难,连自己都时常忍饥挨饿,还要拉扯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孩,谈何容易?

邱一涵的大女儿为了能吃口饭,早早就被送到夫家当童养媳。

两岁的二女儿病体沉疴,却没钱看病抓药,老人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在病痛的折磨中夭折。

只剩小儿,一路跟着瞎了眼的奶奶讨饭,饥一顿饱一顿,直到上学才被接到母亲身边。

可邱一涵去世时,她的小儿子还未成年,最后是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把他抚养长大的。

不但失去了这些至亲至爱的家人,为了革命,邱一涵还奉献了自己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争期间她就曾多次受伤,建国后她更是以身作则,没日没夜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

1956年,过度操劳的她身患绝症,不治而亡,享年仅49岁。

邱一涵逝世后,身边的群众和同志悲痛万分,多名和她一起长征的战友纷纷赶来吊唁。

葬礼上几千名群众,近百名省市领导,几十位将军都来为她送行,还有三位湖南的上将唐亮、钟期光、宋时轮来为她扶灵

为什么她能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因为她为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的日子,把痛苦都留给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她一生忠于革命和党,忠于自己追求的理想,而奉献了所有。

因为她把自己的小爱化为大爱,以自己个人的牺牲换来千百万人的新生活。

她是忠诚的女儿,坚强的妻子,伟大的母亲,她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也是千千万万为中国建设的共产党人的缩影。

我想,不仅是邱一涵,所有为新中国奋斗过、努力过、牺牲过的英雄们,不管他们有名还是无名,他们都应该被铭记,被载入史册,千秋万代。

邱一涵前辈的故事之所以值得被传颂,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男女平等就被写入宪法,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我想,“女不如男”之类的思想之所以能迅速在中国社会得到改变,也是和这些老一辈的女革命家和女共产党员们的努力拼搏分不开的。

是她们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是她们为广大妇女作出了表率,是她们身体力行,撑起了半边天,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