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99】

跟“继”字辈的衍圣公是明朝皇帝崇祯帝赐名一样,清初的历书“时宪书”、“时宪历”的来历,也是崇祯帝,来自《崇祯历书》。

明朝一直用的是《大统历》。到崇祯帝上台,做掉了魏忠贤后,想要励精图治、万象更新,崇祯二年,由徐光启主持,编修新的历法。徐光启是明末少有的大学士、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农艺等多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徐光启是万历进士,在万历年间就入了天主教,并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个中西贯通的学者,是中国早期接受和推动欧洲科学技术的先驱。所以徐光启主持编新历法,除了李之藻、李天经等人,还邀请了天主教会的传教士汤若望,一起编纂《崇祯历书》,这就使《崇祯历书》必然是中西结合的历书,有中西互补的先进性。从崇祯二年,1629年,到崇祯七年,1634年,历时五年才完成。

《崇祯历书》长达137卷,全书包括46种,分节次六目和基本六目。节次六目是关于历法,基本六目是关于天文学理论、天文数学、天文仪器等。书中引进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

但是,《崇祯历书》编完之后并未颁行。为什么?明末的扯皮,在历书上也照常上演!有个什么事儿,不扯个十年八年别想正常进行。新历的优劣之争,竟然一直持续了10年之久,主要是国人思想守旧,导致对外来知识和科学体系的排斥。

其间,通过对日食、月食,以及对木星、水星、火星等的运动,对比中西历法的计算结果,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于崇祯十六年八月决定颁布新历。但崇祯十七年,颁行《崇祯历书》的命令尚未实施,就遭遇了甲申之难,明朝亡了。

汤若望仍留在北京城中,删改《崇祯历书》,从137卷减至103卷,减了四分之一,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廷。

《清史稿》的《志·卷二十·时宪一》:

明之大统术,本於元之授时。成化以后,交食往往不验。万历末,徐光启、李之藻等译西人之书为新法,推交食、凌犯皆密合,然未及施用。世祖定鼎以后,始绌明之旧历,依新法推算,即承用二百六十馀年之时宪术也。光启等龂龂辨论(牙齿都露出来了,比喻辩论之激烈),当时格而不行,乃为新朝改宪之资,岂非天意哉!

顺治元年六月,汤若望言:“臣於明崇祯二年来京,曾依西洋新法釐订旧历。今将新法所推本年八月初一日日食,京师及各省所见食限分秒,并起复方位,图象进呈,乞届期遣官测验。”从之。

七月,若望又推天象进呈。是月,礼部言:“钦天监改用新法,推注已成,请易新名,颁行天下。”睿亲王言:“宜名‘时宪’,以称朝廷宪天乂民至意。”从之。

八月丙辰朔午时,日食二分四十八秒,大学士冯铨,同若望赴观象台测验覆奏,惟新法一一菂合,大统、回回二历俱差时刻。敕:“旧法岁久自差,非官生推算之误,新法既密合天行,监局宜学习勿怠玩。”

十月,颁顺治二年时宪书。十一月,以若望掌钦天监事。

顺治二年,十一月,若望以明大学士徐光启所译《崇祯历书》改名《新法历书》进呈。上命发监局官生肄习,仍宣付史馆,加若望太常寺卿衔。十年,赐若望通玄教师,以奖其勤劳。

《清史稿》的“时宪”部分,也明确说了,汤若望进呈顺治朝廷的《新法历书》,正是徐光启所编的《崇祯历书》。

当时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摄政,谕:“宜名时宪历”。

乾隆登基后,避讳其名“弘历”,改为“时宪书”。

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历书》,后来收入《四库全书》,因避讳 “弘历”,易名为《西洋新法算书》。

写于清初康乾时期的《红楼梦》,里面有“时宪书”这样的话,其来历却是《崇祯历书》,跟“继”字辈的衍圣公一样,隐有崇祯、明末的信息,“细谙则深有趣味”!

湘云为什么要用“时宪书”上的话?

湘云出的酒令,是谁接茬说的?黛玉崇祯帝,说的“鸿雁来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