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毒哥&玉成

来源:毒鸡汤

01

我们总说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前你法我笑,后有碰瓷执法,桩桩件件都在挑动人们本就脆弱的神经,而最近青海天峻县法院发生的一件事,再次让人对司法产生了质疑。

2024年5月11日,青海天峻县法院审理一起12人被指控寻衅滋事罪的案件,这个案件有点特殊,因为本身就已经是审过的。

事件发生在2020年,具体事由官方没说,但有知情人透露说是和寺庙一根卡杖被拆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法院判决12人获寻衅滋事罪,分别获刑4年6个月至9个月不等,事后肯定有人不服,提出上诉。

2023年,上述判决被青海省海西州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将案件发回天峻县法院重审。之后又是复杂的召集律师、庭前会议、翻译等等程序,直到今年5月10日重新开庭。

但重审的过程并不顺利,5月11日下午,辩方正在发表对审判长的回避意见,审判长却突然宣布休庭,随后人们依次离开。

突变也发生在这个时候:一名辩护人经过审判长席,无意中看到其电脑的微信登录界面,里面显示有个7人群,成员包括天峻县法院院长樊旭华和海西州中级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哈斯朝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斯朝鲁在群聊里发了一段话:“审判长现在说,仅是核实身份……”疑似在给审判长做“指导”,而那段话审判长在庭审时也的确说过。

哈斯朝鲁还在群里发了“打断”及“硬气点,不要随意发言”等文字,天峻县法院院长樊旭华则发了“不用跟他商量”,显然也是在“指导”。

结合审判长突然休庭的可疑行为,辩护人认为有人干预了审判,于是拍下了电脑屏幕,并向检察官喊话,然而检察官没有回应,反而告诉法警“有人在拍法官电脑”,于是,法警将辩护人团团围住。

幸好这个时候其他辩护人也来了,大家纷纷拍照,随后场面陷入混乱,显示器被按倒,一名女书记员则直接把电脑电源线拔掉。

不久后警察到场,把电脑封存了起来,目前的进度是警方给人做了笔录,案件再次搁置。

但不管是辩护人还是普通网友,都已经对涉案的审判长、法官等人产生深深的质疑,所以案件后续由谁来判,怎么判,到现在还是未知之数。

02

整件事情最魔幻的地方就在于,在法庭上最能代表法律权威的审判长,居然被“捉奸在庭”,而且被抓的另一方还是院长和庭长。

从引起争议的那一页微信聊天记录来看,存在感最强的,无疑是海西州中级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哈斯朝鲁,他一来职权高,二来也的确说了最多的话,问题在于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查了网上为数不多的资料,我们才赫然发现,哈斯朝鲁原来是这件案子的原二审审判长。

也就是说,他很有可能是为了让你案子维持他想要的判决结果,才联合下级法院,整出这样一出大戏。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在于,群聊里有七个人,除了已经提到的哈斯朝鲁、樊旭华和审判长之外,其他人还包括天峻县法院副院长南夸尖参、天峻县法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师刚、综合办公室李加东知,和审判员达哇吉。

也就是说整个庭审过程的方方面面,都被掌控了,而心照不宣的人并非一两个,至少天峻县法院几乎所有领导层都知情并参与其中,而海西州中级法院那边,估计也有很多人脱不了干系。

这一次还说是不巧被抓包了,但之前呢?以后呢?

看他们建群建得如此娴熟的样子,肯定也不是第一次了,所以有多少案件,是被人为干预且永远无法追溯的?

而事情在曝光之后,官方又是怎么样回应的呢?这样说吧,如果之前我对官方还有那么一点期待,那么在通报出来之后,那点期待已经熄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回应来自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也就是哈斯朝鲁所在的单位。

回应内容长话短说就是,法院和法官做得一点都没错,要怪就全怪辩护人不“遵守规则”。

辩护人拍下上级庭长疑似干预司法的证据,被定性为“擅自进入审判区,不听法院工作人员制止,严重扰乱人民法院正常工作秩序”。

辩护人事后把照片曝光给媒体,这种被迫无奈下寻求公正的行为,被法院定性为“引发舆情,干扰诉讼活动正常进行”。

至于人们都关心的上级庭长干预司法的行为,被法院定性为“指导审判符合规定,只是过程有点不规范”,连自罚三杯都做不到,反正问就你错。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最终解释权是多么可怕的东西,也明白了什么叫官字两个口。

这件事最后会如何解决我不知道,但相关人员的专业程度和公信力,自此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03

在事件闹上社交媒体上之后,媒体采访了该案的辩护律师,律师对法院通报的回击有理有据,并表示后续会将事情反映给海西州高院等部门,以求公正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律师的态度是硬气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很显然,哈斯朝鲁用微信遥控指挥庭审结果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指导的界限。

该案件属于四类案件,中院的确可以对下级法院进行指导,但法律规定的涉及庭审的指导措施只有两个,一是调阅卷宗,二是旁听庭审,完全不包括指导庭审的具体判决。

这次的“微信判案”行为,显然是对我国二审终审制的亵渎,说严重点就是渎职,往轻里来说也是司法不规范,相关人员至少都得来个停职处理。

但怎么说呢?并不觉得最后的结果会真的到这个地步,一是这个案件,显然已经超出了所有人能够预料的范畴,如果去较真,整个海西州的基层司法部门恐怕都脱不了干系,显然没人能够或者愿意去处理这样的一个烂摊子。

二是就算较了真,对辩护人或者辩护律师来说,也不一定有好处,尤其是辩护律师,毕竟都是行内人,总不可能为了一个案子,和整个地方的司法部门杠上。

所以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律师那边得到一点辩护优势,能够帮当事人减轻一点罪名就可以了,所以最后很有可能又是和稀泥,草草和解了事。

结果不难预料,只是这样的一出戏,让人胆战心惊之余,又多了几分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