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传奇人物,比如说大名鼎鼎的红色管家、王牌特工熊瑾玎。

1966年,家人正在家中为他庆生,没想到大门突然被叩响。

妻子循声而去,打开大门,结果惊喜的发现,周总理正提酒站在门外。

熊瑾玎的一生有多跌宕?他与妻子朱端绶又共同经历了哪些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投身革命,假扮夫妻

熊瑾玎是湖南长沙人,他早年便投身于革命运动,参加过新民学会,曾在“五四运动”中奔走。

不过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革命低潮时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彼时蒋介石叛离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残害了大量共产党人。

以至于群情激愤,光是长沙就有十多万工农群众聚集起来举行了“讨蒋大会”

熊瑾玎也是大会参与者,他在会上痛斥蒋介石和反动派,想让他们醒悟。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驻扎在当地的反动军官非但不悔过,反而继续举起屠刀发动了“马日事变”,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起不回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局势艰险,很多人都选择了蛰伏或者撤离,可是熊瑾玎却留在了城内,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当时熊瑾玎已经被列入通缉名单,留在城里非常危险,可是在当地群众帮助下,他硬生生多待了四个多月。

直到后来城里实在待不下去了,他才从长沙赶往武汉,通过郭亮加入了共产党。

那时候各地被“白色恐怖”笼罩,反动势力十分猖獗,报纸上经常刊登反动官员破获我党机关、迫害我党同志的新闻,个别人为了保全性命还退党了。

在这个时候,熊瑾玎“迎难而上”殊为难得,也得到了同志们的称赞与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党后,熊瑾玎先是在湖北工作了一段时间,次年春被安排到了上海。

表面上他是一个纱厂老板,还在福州路口临街小楼上开了家“福兴布庄”

可实际上,熊瑾玎是奉命来上海筹建中央政治局机关的,“生黎医院”二楼的那几间空房,也成为了早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们办公的地方。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是周总理很快提出了一个问题:

“瑾玎你时常外出执行任务,店里没人看着怎么行?布庄还得有个老板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刚到上海不久的朱端绶就被调到了店里。

她也是长沙人,和熊瑾玎口音一致,不容易惹人怀疑,虽然年纪比较小,但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工作。

白天,熊瑾玎或是联系客户,或是外出执行任务,而朱端绶就留在店里负责生意。

晚上两人吃完饭交流完工作后,就各自看书学习,倒也和睦。

那么福兴布庄后来发展的如何?这两个人又是怎么从伙伴变成夫妻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渐生情谊,总理撮合

在熊瑾玎和朱端绶的努力下,福兴布庄开办得有声有色,两人还借着福兴商号的名义,把钱庄、酒楼之类的产业也办了起来。

当然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给上海地下工作者打掩护,也给周总理等同志提供办公场地和联络地点。

在那最艰险的三年时间里,党的中央秘密机关就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却始终没有暴露,这是很了不起的!

在这个过程中,两人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只不过都被他们想办法克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朱端绶当时毕竟年轻,又一直从事革命工作,缺乏一些生活上的技能,像算账、做饭这些事情都是熊瑾玎手把手教她的。

其他同志也给予了他们不少帮助。

像当时在中央特科工作的陈赓,专门过来传授她秘密斗争的经验,如何设置警戒,如何放哨打掩护等。

还有1927年末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他当时主要负责记录会议内容、安排会议议程,他教会了朱端绶如何用药水抄写机密文件。

在大家的帮助下,朱端绶成长得很快,而在朝夕相处中,熊瑾玎与朱端绶两人也逐渐对彼此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他们想走到一起并不容易。

首先,两人年龄差太较大,熊瑾玎比朱端绶大了将近两轮。

其次,熊瑾玎曾经历过一场包办婚姻,虽然他忙于革命,这段婚姻名存实亡,可毕竟得有个说法。

第二个问题倒是好解决,当时对方已经在老家登报要求离婚了,还给他寄了信。

可第一个问题让两个人的心中都抱有疑虑,始终没能敞开心扉。

最后还是周总理从中开导,两人才勇敢面对,并结为终身伴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当时很高兴,与朱端绶开玩笑道:

“以后真要喊老板娘了,再不叫你小妹妹!”

朱端绶后来也曾在自传中写道:

“瑾玎对我一往情深,周总理也做过我的工作,我知晓瑾玎是一个高尚、真诚的人,过去我们曾一同生活三个月,后来并肩奋斗了4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中秋节,两人正式走到了一起。

他们在福州路的一家小饭店举行了婚礼,周总理亲自给他们当主婚人,念了祝词,现场气氛一片欢乐。

不过,当时革命形势艰险,他们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度蜜月”的,婚后立即就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去。

尤其是熊瑾玎,大半时间都在外奔波。

在他们的努力下,那栋红色小楼成为历史见证之所,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从那里发出的,比如说铲除叛徒白鑫、指导各地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31年,情况发生变化,顾顺章叛变了。

此人知道很多机密,中央政治局机关面临着暴露风险,周总理这才安排大家紧急撤离。

而熊瑾玎夫妇在销毁最后的机密文件后,也撤到了法租界。

那栋传奇的红色小楼,就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中央机关迁往瑞金,熊瑾玎和朱端绶则是撤往湘鄂西苏区,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松柏品格,红色管家

由于之前的经历,熊瑾玎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通缉。

某次熊瑾玎给贺龙亲属送生活费的时候,不小心被抓获了,而且特务发现了他的身份。

当时局面非常凶险,熊瑾玎差点被处死。

好在周总理迅速组织营救,何香凝和宋庆龄出面说合,又有大批沪上律师为他辩护,这才帮他解了危局。

可即便如此,熊瑾玎依旧被国民政府判了八年有期徒刑,直到西安事变后,周总理才找到机会把他营救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熊瑾玎负责兴办《新华日报》,逐渐成了鼎鼎有名的“红色管家”

只不过鲜有人知晓,在这段风光的背后他背负着怎样的压力。

一来,熊瑾玎面临着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的刁难。

当时的国民政府,虽然表面上不干涉熊瑾玎办报,可是一直在背地里耍小手段。

比如说不给场地、器材,让各报出联合版,挤压《新华日报》的生存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来,熊瑾玎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没有场地、没有器材,熊瑾玎只能自己想办法。

他先是租了一所两层民房充当办公场地,然后又想办法从市面上买来了三台平版印刷机和油墨纸张,紧接着就这么“潦草”开工了。

后来日军迫近武汉,《新华日报》不得不搬去重庆,租房子、弄设备,一切又得加急操办。

报社迁到了重庆也不安生,当时日军战机轰炸重庆,报社只能再度转移,最艰苦的时候,甚至只能在山沟里搭草棚,临时编辑油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条件如此艰苦,《新华日报》还是一直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成为了我党的重要发声工具。

而且在“搬家”期间,《新华日报》很少停刊,武汉搬迁重庆时更是一天都没停。

也难怪很多人说,这份报纸的刊办是我国报业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这个“奇迹”,和熊瑾玎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从报社机关的筹建到报社人员的生活后勤保障,再到筹措经费、采办器材,几乎都是他一力负责的。

没有他这个“红色管家”,《新华日报》很难取得这份耀眼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熊瑾玎非常擅长管理经济,与那些耻于言利的知识分子不同,他很早就说过:

“只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发财,不为自己发财,就不必讳于提及!”

他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哪怕手里长期掌管大量经费,他也没私自动用过一分一毫。

甚至因为付不起10元医药费,而没能救回他和朱端绶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这对夫妻忙于革命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照料孩子,结果在一个冬夜里孩子突然发烧抽搐了,他们只能紧急把孩子抱到了医院。

医生简单给孩子做了个检查,然后就让他们去缴费,要缴10元才可以看病,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钱。

这对夫妻有没有10元呢?当然有,但那是公共经费,而不是他们的私产。

两人平日里非常俭朴,也从不为自己赚钱,以至于关键时刻竟拿不出这笔钱来,只能抱着孩子往回走。

结果刚走到报社,朱端绶的眼泪就止不住了,因为孩子夭折在了她的怀中。

这个故事令人叹惋,而他们松柏般的品质,也令人感到动容、泪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总理登门,离世纪念

解放之后,熊瑾玎不止一次提出想要辞去职务,并不再担任领导工作。

一来,他当时年纪确实比较大了,而且患有许多种疾病,身体比较虚弱;
二来,熊瑾玎和朱端绶都比较淡泊,他们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周总理对此表示理解,同意了他的一部分要求,之所以说是一部分,是因为周总理等人希望他能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熊瑾玎八十大寿,周总理拎着两瓶酒就上门了,亲自为他庆贺。

当时是隆冬季节,天气相当冷,不过几个老朋友聚在一块,一番畅谈下来倒是让客厅里多了几分“温暖的春意”

看着熊瑾玎和朱端绶,周总理感慨道:

“1945年抗战胜利,你们随中央代表团回上海,拍的照片我还留着呢!”

熊瑾玎和朱端绶的脸上同样缅怀着的往事,细细回想,他们也唏嘘不已。

“阔别十年,回到政治局机关办公旧址,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初,熊瑾玎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二十一年后的同一天,朱端绶也去世了。

他们夫妻俩一生和睦,几乎从没有闹红脸过,这样真挚的感情属实令人艳羡。

在感慨于他们志同道合、般配不已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想起周总理的撮合。

别看周总理工作忙碌,他时常在琐碎生活中抽出时间为同志们做些成人之美的事。

像“熊瑾玎和朱端绶”,就是周总理撮合的一对革命伉俪。

而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二章一乔”“郑庭笈和冯莉娟”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郑庭笈和冯莉娟这一对的故事颇令人感慨。

郑庭笈是被俘后特赦的原国民党官员,当年他的妻子拿到了去台湾的船票,却因为他选择了留下来。

不过,如果继续保留和他的婚姻,妻子不好找工作,实在没办法两人才选择了离婚。

等到郑庭笈被特赦,周总理听了他的故事,当即就劝说道:

“应该动员他们复婚嘛!”

后来周总理一直关注着这件事,两人甚至被分配到了一块工作,也终于破镜重圆,恢复了家庭关系。

在这件事上,郑庭笈一直对周总理十分感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难发现,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有着浓浓的人情味,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周总理等人一力提倡、塑造的。

还有熊瑾玎夫妇,他们虽然已经逝去,但是他们的故事将会传承下去。

人民将牢记他们的贡献,继承他们的精神,发扬他们的爱国意志,也由衷希望大家能从他们的故事中有所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