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谈到革命组合,大家一定会想到“刘邓”

两人共事13年,不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的传奇故事。

可鲜为人知的是,刘邓二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搭档,因为张浩病重,邓小平才接替了他在一二九师的工作。

那么这位张浩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为什么有人说他如果活到建国,有望成为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劳工神圣,勇于抗争

张浩字祚培,原本叫林育英,湖北黄冈人,1897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染织工人家庭。

由于家境比较贫困,他只上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

进入社会后,张浩一开始的梦想是靠染织发家致富,只不过当时局面混乱,工人饱受压迫,这个梦想注定难以实现。

直到“五四运动”兴起,张浩回忆起李卓侯老先生的教诲,这才让他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当然其中也有族弟林育南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育南是在武汉参与过革命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了解到张浩的困惑后,林育南专门写信,给张浩讲述了“五四运动”的具体情况。

“劳工神圣,应该勇敢抗争,做世界的主人,在哪里都可以搞革命,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张浩投身到了当地社会改革活动中去,靠着长辈和乡亲们的支持,张浩和林育南等人后来专门创办了宣传新思想的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革命的过程中,张浩还充分发挥了他的染织才能,同别人办了家毛巾厂。

赚钱倒是次要的,张浩主要是想给同志们提供一个联络、开会的地方。

“利群书社”“共存社”,张浩一直非常重视思想进步。

也正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他才完成了蜕变,并在1922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时候的张浩,真正领略到了“劳工神圣”四个字的内涵。

他开始频繁出入各大工厂,深入群众中展开动员工作,鼓舞工人反抗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

在张浩的努力下,那些工厂中很快就出现了“工人学习小组”

工人们在张浩等同志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迅速完成觉醒,投入全国工人运动洪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张浩组织罢工运动的过程中,有不少人想着搞破坏,比如说反动军警,再比如说被收买的工厂工头。

前者好解决,后者则不容小觑,因为稍有不慎张浩麾下的工人群体就会被从内部瓦解!

好在张浩临危不乱,针对性地提出了“善待工友,对抗工贼”,将张老三等被收买的工头单独拎了出来,列为目标,这才解决了潜在的危机。

最终,在张浩等人的努力下,这次罢工群众取得了胜利,那些盘剥工人的资本家不得不同意工人的十七项条件。

这进一步促进了工人群体的意识觉醒,为更汹涌革命浪潮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投身革命,无畏牺牲

由于在工人运动中表现出色,张浩在1924年被送到苏联深造。

也正是在那里,他更深入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五卅运动后才回国从事区委工作。

这次回国,张浩的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

因为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逐步陷入低谷,上海地区的反动派手段又比较酷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张浩组织工人游行的时候,为了保护群众就受了很重的伤。

彼时,敌人用刺刀在张浩的头部、胸部以及腕部都戳出了伤口,鲜血潺潺流淌,在他身下凝成了一片血泊。

要不是工人们把昏迷的他扛起来,硬生生冲出军警包围,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后果不堪设想。

伤势还好没,张浩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中,而且专门去最艰险的地方。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张浩留在了堪称“龙潭虎穴”的武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军阀搞“清剿”时,张浩又去了当时被称为“死地”的湖南。

“为了党的事业,再危险我也不能退缩!”

在革命早期,张浩作出了一番卓越贡献,他策划了平江起义,参与了工农红军第五军的创建,给反动派带来了巨大打击。

与这番成绩相比,同样了不起的是他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

为了拯救被外国巡捕欺辱的中国女工,他英勇上前与之搏斗,最终遭到了巡捕房的逮捕。

敌人对他的身份起疑,对他进行了严酷拷打,可是他始终没有透露一点情报,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机智逃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张浩在抚顺工作时再次被捕。

这次比之前更危险,因为有叛徒通风报信,所以敌人基本已经确定了张浩的身份。

为了让他承认自己的身份,交出机密情报,敌人往他的嘴里灌水、辣椒粉,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里,扒掉他的衣服,把他丢进地下室受寒……

当时被捕的一共有三十多个人,张浩能扛得过这种酷刑,其他人却不一定。

为了避免情报泄露,张浩在被关押时,还在做着动摇者的工作。

“只要我们口径一致,什么也不说,敌人是没办法的,一定能出去!”

最终,敌人什么也没能审问出来,大多数人都被无罪释放了。

可是张浩却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幸而有党组织积极营救,他才得以在1932年出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之后,张浩去苏联工作了一段时间。

直到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他才回国,向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的内容及精神。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张浩回来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张国焘妄图搞分裂,他与毛主席等人商量后,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对张国焘进行了规劝。

一开始,张国焘还不想回头。

后来南下遇阻,部队里的其他人又纷纷表示“服从共产国际指示”,张国焘孤立无援,只能宣布取消“第二中央”

这一路走来,张浩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也同样留下了一身伤病,不得不注意休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没听过“刘张”组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病情恶化,退居二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和张浩奉命带领一二九师去华北乾县抗日。

两人早就相熟,配合也十分默契,唯一的问题是张浩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张浩的头部在过去多次受伤,这使得他不得不带着“健脑器”工作,他工作起来又比较刻苦,最后的结果就是时常晕倒在工作岗位上。

刘伯承一直记挂着张浩的健康状况,眼看着他实在撑不下去了,最终给总部打了个报告,汇报了张浩的病情,希望能让张浩去后方休养一段时间。

毛主席等人收到电报后,很快同意了这一请求,把张浩调回了延安,至于他原本的工作则暂时让邓小平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浩回到延安后,依旧不愿意放下工作。

组织上只能让他一边工作一边休养,结果他的身体状况非但没变好,反而还有了恶化的趋势。

许多人去看望了张浩,并且向党中央请示,希望想办法挽救张浩的生命,毛主席和朱德等人也为此忧心,最终决定把他送到苏联治疗。

在毛主席等人的指示下,中共中央迅速和苏联方面取得联系。

而张浩过去在苏联学习、工作过很长时间,苏共领导人对他也比较熟悉,很快派了一架专机过来接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张浩的工作热情,直接同他说让他放下手头工作去苏联治病,他恐怕不会答应,因此毛主席等人事前并没有同他商量这件事情。

直到苏联飞机抵达延安机场,张浩才知道飞机是来接他的,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

他先是感谢了毛主席的人的好意,紧接着却表示自己并不想去苏联。

原因很简单,一则他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他觉得革命正值关键时刻,自己不能离开;

二则他觉得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不应该再去浪费人力物力。

但是飞机已经来了,肯定不能让它空飞回去,张浩同毛主席等人商量过后,最终把一些八路军的伤病员以及烈士后代送到了苏联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张浩,则坚持留在了延安地区。

除非身体太难受,才会在屋里休息,平时则是尽可能地多做一些工作,出席一些延安举办的活动。

在1940年的一次活动中,张浩上台发表讲话,结果才讲了不到10分钟就倒了下去。

后来经检查发现是突发脑出血,幸好抢救及时才没有生命危险。

然而,这次意外过后张浩再也不起来了,大脑、心脏以及肝病越严重。

1941年的一次轰炸,更是导致他受到刺激,病情急速恶化,差一点就没能抢救回来。

1942年,张浩的生命走到了终点,他在临终前把妻子和警卫员叫到了身前,艰难地叮嘱道:

“没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是我最大的遗憾,在我死后把我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吧,让我能一直望着党中央,望着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死后殊荣

张浩的离世,令同志们感到无比哀痛。

如果不是因为伤病离世,以他的功绩和革命资历,后来或许有机会能够评选元帅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那时候同志们在悲痛之余为他组建了治丧委员会,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中对他展开了深切悼念。

当时,毛主席、叶剑英、陈云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为他守灵,前来悼念他的各界人士数不胜数,更有很多人在他的遗体前痛哭不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祭开始之前,毛主席更是主动同叶剑英等人说道:

“我的心里非常难过,相信同志们也都一样,为了表达怀念和敬意,我提议我们几个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将他的灵柩抬到桃花岭。”

叶剑英等人也对这一意见表达了认可,在祭礼结束之后,毛主席等人亲自为张浩抬棺送葬。

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给战友抬棺送葬。

此外,当时还有一万多人自发赶到祭礼现场,为张浩送行。

可见群众也是对张浩极其认可的,而这种认可来自张浩为革命做出的不懈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浩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有人说他严格,因为他在同工人、学生讲课的时候,总是反复强调:

“工人不是招牌,而是行动模范,我们在物质上要向下看齐,在思想和政治上则是要向上看齐,一切行动举止都要提高到马列主义的原则上。”

有人说他温和,因为他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中,从来不摆架子。

哪怕是一些被认为落后乃至于无法挽救的工人,经过他的教育也能迅速转变。

张浩把人民群众当作家人、当作阶级兄弟,他不仅自己待人十分随和,而且时常叮嘱其他同志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有培育学生的耐心。

有些同志甚至会情不自禁的喊张浩同志为“妈妈”,可见他在工人群体中有着多么伟大的形象,他用言语和行动温暖滋润了无数悲惨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是因为脑出血而半身不遂,不得不躺在床上,张浩的心中也依旧惦念着革命、惦念着人民。

皖南事变消息传来后,他强撑病体给毛主席写信:

“目前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此次事变令我党蒙受不少损失,但是国共合作仍应继续,统一战线也仍要坚持……”

毛主席看完这封信后,对他的意见表达了高度认同,给他回信让他安心,同时还在信里对他的身体状况表达了关切。

实际上在张浩病倒后,毛主席多次前去探望,这也给张浩提供了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力量,张浩和毛主席之间的情谊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张浩,那么一定是蜡烛或者春蚕,因为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发了每一分光,吐了每一根丝。

张浩不仅自己做到了这一点,他还给妻子、胞弟和孩子提供了一个榜样,他们一家人先后投身革命,其中不少人都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无论是张浩还是他的家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爱国奉献,学习他们的勇于抗争,这是先辈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历史上最隆重的葬礼-毛主席抬棺》 铁血网

《战争年代毛泽东关心战友健康二三事》人民网

《张浩:英烈纪念》 中华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