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9年,位列第一批“特赦”名单的王耀武走出了功德林。

他充分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误,所以拜访了我党不少同志,比如说粟裕和许世友。

但粟裕热情接待了他,许世友却对王耀武十分抗拒,哪怕周总理从中说和,许世友也不愿原谅王耀武,这是怎么回事?

许世友对王耀武抱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其中又隐藏着哪些隐秘的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矛盾”的王耀武

在昔日诸多国民党将领中,王耀武是比较复杂,或者说“矛盾”的一个——

他为名利所累,受蒋介石驱使,但并不认同蒋介石,反而钦佩共产党人。

这里用三件事举例,分别是“王耀武和胡天桃谈话”“王耀武劝手下”,以及“王耀武在大战前释放共产党人”

第一件事发生在1935年王耀武奉命追赶红十军团的时候。

当时我军红21师师长胡天桃同志被他们俘虏了,此后被送到旅部,由王耀武亲自来审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耀武看到胡天桃的第一眼就大受震撼,因为这位师长穿的是打满补丁的上衣、破烂不堪的裤子以及两只颜色都不一样的草鞋,还背着个干粮袋。

身为师长,着装却和普通士兵没什么两样。

哪怕是被俘虏了,他的眼中依旧充斥着昂扬斗志,这让王耀武起了敬佩之心。

王耀武想拉拢胡天桃,以此保下他的性命,可不出所料的失败了,于是王耀武只能惋惜的说道:

“你家在哪里?可以告诉我,我托人照顾他们。”

胡天桃摇了摇头,说自己已经没有家人了,不用保护,然后便英勇赴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只是他一个人,随后被俘的方志敏、刘畴西也是如此。

后者还是王耀武在黄埔军校的学长,很得蒋介石看重,就连顾祝同都跑过来劝了他三次。

可刘畴西誓死也不愿意背叛自己的信仰,他甚至在监狱中鼓励其他人道:

“脖子伸硬些,挨它一刀,临难无苟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正是这一幕幕震撼到了王耀武,让抗战时期悍不畏死的他,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反过来劝自己的下属:

“这是内战,不同于抗战,不用拼命。”

这里的“不拼命”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用像张灵甫一样为蒋介石“效死”;

二是不用像黄维一样,为了赢得战斗不择手段,违反道义和人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济南战役开始之前,蒋介石命令王耀武处死之前俘虏的所有地下党员。

王耀武表面答应,实际上却在开战之前把他们全部放走了,差不多有200人。

但直到最后时刻,王耀武依旧是“矛盾”的。

他劝说手下不必为蒋介石效死,可他自己明知济南城守不下来,依旧没有率部起义,最后城破被俘。

就这样,王耀武在绝望之中被送进了“功德林”,他以为生命至此就结束了,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被关押到死。

可不久后,他却迎来了“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功德林里的“新生”

王耀武等人被俘虏后,的确有不少人主张将他们枪毙。

但毛主席不认可,他指出杀了这些人对祖国和人民没有好处,反倒是不杀可能有利于统一。

最重要的是,毛主席认为应当给这些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毕竟这里面大多数人尚未丧失民族立场,在抗战时期有贡献,同时还是有一定爱国心的。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人呢?毛主席等人反复讨论后得出结果,“特赦”

与大赦不同,特赦并不是直接赦免所有人,而是赦免那些改好了的人;

也不是一次性赦免所有人,是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分批次地进行赦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等人商讨出了结果,可是功德林里的王耀武等人却不知情,或者说他们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自己还有走出“功德林”的那一天。

直到共产党员对俘虏不杀不辱的诚恳态度切实落到了他们的身上,让他们有伤治伤,有病治病,他们才接受了自己短期内没有性命之忧的事实。

直到第一批特赦名单拟定出来,周总理在会见特赦人员的时候同他们说,学生走错了路,老师也是有责任的,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迎来了新生。

其实在功德林里改造的时候,王耀武等人的生活待遇也不算差,他们住的地方有专门的洗澡间、洗衣间和公共厕所,甚至还铺了水泥地。

就连监狱管理规则都参考了他们的意见,当然不会全盘采用,像扣分和罚款就改成了自我批评和书面检查,总的来说管理规则是非常人性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王耀武等人的改造进行得非常顺利,而原因主要有四个:

他们本就有着一定的爱国心,在改造期间感受到党和同志们带来的温情,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他们亲眼见识到了新中国的发展与繁荣。

老话说得好,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些国民党官员不仅在战场上被打败了,同时观念上也实现了扭转,他们走到了人民群众的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59~1975年间,我国一共进行了七次特赦,最后所有原国民党高官都实现了身份转变,他们可以自由选择留在大陆、前去台湾或去其他地方。

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留下,那么该如何安置他们呢?

在走出功德林前,其实大多数人都有了规划,他们想去当工人、园丁或者农民。

不过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他们最终大多来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上,那就是政协下面的文史专员办公室,专门整理、编撰各类文史资料。

王耀武也不例外,不过他刚出去就提了一个特别的要求,他想见见粟裕和许世友,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截然不同的会面

王耀武之所以想见粟裕和许世友,主要还是为了向两人表达自己的歉疚。

他和粟裕是战争期间的老对手,双方的战史可以追溯到谭家桥战役,这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王耀武一部和红十兵团交锋的一部分。

在谭家桥战役中,我军很多同志牺牲了,粟裕虽然带着800多人顺利突破了王耀武的包围圈,但心中也留下了沉重的记忆。

他去世前特意叮嘱家人,将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到谭家桥,就是最好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家桥战役后,王耀武和粟裕就成为彼此警惕的对手,解放战争期间,两人也对抗了不少次。

所以离开功德林后,王耀武才一直想见粟裕一面。

一方面,是昔日劲敌间的惺惺相惜;另一方面,也是王耀武想为过去的事情致歉。

粟裕的性格比较温和,因此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关于两人见面后聊天内容的记载并不多,不过此后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这说明那次聊天还是比较顺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另一边就不一样了——

许世友得知王耀武要来拜访自己后,直接就拒绝了,哪怕是周总理从中说和,许世友也没有让步,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说,是因为王耀武在固守济南城的时候动用了毒气弹,可翻阅资料发现,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首先,关于王耀武在固守济南城期间是否动用过毒气弹这件事,各类资料上并没有详细描写。

有人说他动用了毒气弹,也有人说他的参谋长干了这件事,目前尚且难有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即使是有明确记载的在淮海战役中动用“毒气弹”的黄维,他用的也不是杀伤大的“芥子气毒气弹”,而是效用更接近催泪弹的另一款。

之所以不用,一方面是不敢,另一方面则是没得用。

在内战中使用化学武器这种事情一旦曝光,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口诛笔伐,所以黄维根本没法决定用不用,下令使用的是蒋介石。

在黄维和汪逢粟等人的回忆录中,明确指出蒋介石是想过加造“化学炮弹”的。

不过当时一没有化学原料,二没有化学炮弹壳,只能悻悻作罢。

黄维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王耀武了,许世友拒绝王耀武拜访的原因大概率与所谓的毒气弹无关,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想要探知真相,我们还得将目光转回1948年的济南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重情重义,恩怨分明

1948年8月下旬,毛主席在电报中指名让许世友来担任济南战役的指挥官。

于是许世友迅速赶往山东兵团司令部,制定了“牛刀子战术”,在15~20天内把济南城给打下来!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因为济南城城高楼坚,想要在短时间内啃下这么一块硬骨头,势必要付出巨大的牺牲。

可不速战速决又不行,因为当时蒋介石已经下令让新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紧急空运济南,邱清泉、黄百韬以及李弥等部又虎视眈眈,随时会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倘若不能在短期内拿下济南城,我军反而会陷入被包围的危险,所以许世友在战前就给各部队下令:

“不管多困难,也不能找借口,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攻击!”

在这种背景下,许世友带领华野与王耀武一部激战了八昼夜,终于成功攻下了济南城。

可许世友心中并无喜悦,因为此战我军伤亡人数高达2.6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在进攻济南城的过程中,许世友接到了报告,一位战士在登城战斗中身受重伤,弥留之际口中一直念叨着“许司令”三个字。

许世友看到报告后立刻赶往医院,等他到那的时候,那名战士已经危在旦夕了,双目含泪地说了半句话就咽了气,这半句话提到了他生病的女儿。

虽然那名战士的话没说完,但是许世友知道他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孩子,所以专门让人记下了他家的地址和亲人姓名,后来上海解放立刻赶了过去。

只可惜,那名战士的家人早就不住那里了,许世友只能请其他人帮忙打听,而且坚持了很多年都没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他去上海开会,正好遇到了上海市公安局长黄赤波,于是专门请他帮忙。

1959年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许世友紧紧攥着黄赤波的手,临别的时候还特意说道:

“那件事情,我还要拜托你……”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世友最后还是找到了那名战士的孩子,他特意看护,还时常让人给孩子捎去糖果、玩具和文具。

一名普通战士的“嘱托”,许世友竟记了这么多年,可见他的重情重义。

这个故事也向我们揭示了另一点,那就是济南战役中我军付出的巨大伤亡让他有多么的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脾气耿直豪爽,当年和王建安并称“山东双雄”,后来两人因为观念不合,很长一段时间关系都不好。

但最终还是和好了,在济南战役中两人还成了好搭档。

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许世友并不小气,也并非没有容人之量。

可是重情重义的性格,注定了他没办法那么容易从战争的伤痛中走出来,与其说他在抗拒王耀武,倒不如说他还留在同志牺牲带来的巨大痛苦中。

大家都了解许世友,所以在勉力开导之余,也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并予以一定的谅解。

王耀武弃暗投明,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我们应当予以认可和支持;

许世友一生奉献,视情谊重于泰山,同样很了不起,值得我们赞赏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坚守信仰高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中国军网

《华野激战八昼夜攻占济南,许世友活捉王耀武》 新华网

《上将许世友的家风》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