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的一个清晨,贵州的一个偏远山村被突如其来的车辆声打破了宁静。

一辆邮政车缓缓停在了廖家门前,尘土飞扬中,邮递员从车上跳下,手里捧着一个看似平凡却命运重大的信封。

这个包裹里装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件人是仅仅13岁的廖葳。

当邮递员将信封递到他手上时,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这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整个村庄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葳的父母站在门口,面对邻居们的祝福和询问,却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这个从小显示出超常记忆力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所作为,但没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

就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早晨,廖葳的未来似乎已被锁定在成功的轨道上。

然而,就像山间的道路一样,前方的路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未知的拐弯和陡坡。这个神童为何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却花费了六年时间才最终走出校门?这背后的故事,远比简单的智力竞赛复杂得多。

异于常人的天赋

在2009年的一个潮湿春日早晨,廖葳站在自家破旧的门槛上,望着稀稀落落的村道。他的小村庄位于贵州的深山中,这里的生活与外界的繁华似乎隔了几个世纪。

在这里,每个孩子的成长似乎都预设了一个模式:帮助家里的农活,上完初中后留在村里,或是外出打工。

然而,廖葳的命运,因为他那不凡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在他还只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时,就已经开始偏离了这条预设的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崴崴,再背一遍《将进酒》,爷爷听听。” 在廖葳三岁那年的一个春夜,他的爷爷坐在摇椅上,笑眯眯地看着孙子。

小廖葳清晰地吐字,一字不差地背出了李白的这首诗。老人家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眼中光芒闪闪,仿佛看到了孩子的未来光明和希望。

那个年代的贵州山区,教育资源稀缺,大多数孩子都未能有机会接触广泛的知识。

廖葳的父亲,廖清义,是镇上农机站的一名普通工人,工资微薄。

而母亲郝家琼则全天候在家中务农,照顾着三亩薄田。

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太多的奢望,但廖葳的父母和祖父母始终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他们孙子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时,廖葳的表现足以让所有人惊叹。他不仅能迅速记住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拓展。

他的小学老师曾经这样描述他:“崴崴的问题,有时候连我都回答不上来。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中,小小的廖葳独自一人挑战了包括五年级和六年级在内的对手,最终获得了第一名,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进入中学后,廖葳继续以他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快速跳级,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他的中学班主任记得有一次家长会,廖葳的母亲低声说:“他总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学习,我有时候都担心他会不会太累。”但廖葳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年仅13岁的廖葳参加高考,取得563分的优异成绩。中国农业大学这所顶尖高等学府录取。

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了轰动,乡亲们聚集在廖家,讨论着这个村里从未有过的荣耀。

然而,这份光环背后,却隐藏着前所未知的挑战和困难。对于一个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早早地进入成人世界的大学校园,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挑战,更有心理和情感上的巨大考验。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处理与成年人的关系和竞争,这些都是廖葳未曾经历过的。

这个时期,将是他成长路上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他命运轨迹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光环到迷失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广阔校园里,初秋的阳光洒在绿意盎然的草坪上,廖葳带着孩童的天真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这个成年人的世界。

大一的开学典礼上,他坐在前排,身边的同学们,对这个年仅十三岁的新同学充满了好奇。

“他真的只有十三岁吗?”一个身材高大的男生低声问旁边的朋友。

“真的,他是那个上新闻的神童。”女生回答,眼睛还是不时偷瞄着廖葳。

起初,廖葳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兴奋。然而,正如高山气候多变,廖葳很快就遇到了他未曾预料到的挑战。

由于年龄的差异,他在社交上渐渐感到困难。同龄人都在上初中,而他却要与那些成熟得多的大学生相处。课后,同学们常常一起讨论课程之外的话题,分享各自的生活经历,而这些对于廖葳来说都太过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孤立感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焦虑。

渐渐地,他开始逃避这种不适感,课余时间一个人跑到网吧玩电脑游戏,以此来消磨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廖葳的学业成绩开始受到影响。在大学的第二年,他的成绩明显下滑,甚至15门学科有14门挂科。

他的导师,张教授,注意到了这一变化。

“我知道你很聪明,廖葳,但是大学不只是智力的挑战,还有很多你需要适应的。”张教授试图劝解他,希望他能找回初心。

但是,劝解未能改变现状。廖葳的逃避愈演愈烈,他开始频繁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加深了他的自我怀疑,让这位曾经的神童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和迷茫。

学期末的考试结果出来后,情况更加糟糕。廖葳挂科数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他的资助人——茅台集团,停止了对他的资助。茅台本来看廖葳十分上进,但家境困难,主动伸出援手,但如今的廖葳似乎失去了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拾未来

2011年9月,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廖崴从理学院2009级化学093班转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1级信电111班。廖崴转到了信息与电气工程系,重新开始读大一。

他的母亲也从贵州赶来,陪读。

廖葳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手中摩挲着一支笔,眼神中带着几分坚定。这是他转专业后的第一个学期,他知道,这不仅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挽回自己未来的最后机会。

“这次,我不能再失败了。”他自言自语。他的声音虽低,却透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决心。

前几年的挫败和失败仿佛给了他一种难得的清醒。失去茅台集团的资助之后,廖葳的家庭陷入了经济困难,但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如果继续沉迷过去的错误,他将失去所有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郝家琼的到来,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尽管条件艰苦,但能够每天看到儿子,给他做饭,这让廖葳感到一种久违的家庭温暖。

“崴崴。”郝家琼某天晚上在他们简陋的厨房里对他说,手中拿着炒菜的锅铲,“无论多难,妈妈都会支持你。”

廖葳抬头看着母亲,眼中闪过一丝泪光,点了点头。

在新的专业里,廖葳找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兴趣和激情。他投入到学习中,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真正地想要掌握知识,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

他开始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与同学和老师们积极交流,逐渐从那个孤立无援的“神童”变成了一个团队中的积极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眼间,四年的时间悄然流逝。当廖葳站在毕业典礼的舞台上,接过那沉甸甸的毕业证书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自己虽然比其他人晚了两年,但这两年的时间给了他重新找到自我和未来方向的机会。

“我想要感谢我的母亲,还有所有在我最困难时刻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和朋友们。”廖葳在毕业典礼的致辞中说道,声音坚定而充满感情,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廖葳知道,尽管曾经迷失过,但他已经在这条重新找回的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

2015年从大学顺利毕业以后,廖葳又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如今的他不再是那个被冠以“神童”标签的孩子,而是一个即将以自己的力量和知识去影响世界的年轻人。

智慧的重量

廖葳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成长与自我发现的旅程。从13岁那年踏入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门,到六年后带着成熟与自信走出大学,他的经历充满了挑战与转变。这个被早早冠以“神童”之名的少年,面临的不仅是学业上的压力,更有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葳的例子告诉我们,早熟的智慧需要时间来沉淀与匹配适当的情感成熟度。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从失败中寻找机会,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我,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他的故事是对所有提前面临成人世界挑战的年轻人的一种启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自我挑战的克服和对未来的不懈追求。

参考资料:

1、新京报:《农大录取13岁困难男孩,校方为其母提供工作住宿》https://www.chinanews.com/edu/edu-zkzx/news/2009/08-14/1818113.shtml

2、扬子晚报:《少年神童进大学后“褪色” 成绩排名年级倒数》https://www.chinanews.com/edu/edu-xyztc/news/2010/01-12/2066447.shtml

3、贵州都市报:《神童廖葳:我现在就是个普通人》

4、新京报:《中国农业大学录取13岁贵州男孩》https://news.cau.edu.cn/art/2013/10/27/art_8779_190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