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大元帅里,毛泽东和罗荣桓的关系最为亲密,而刘伯承则是关系最差的一位,他对刘伯承一直就有看法。

那毛泽东为何会不喜欢刘伯承呢?他们的关系是一直就不好吗?其中的缘由还得从1932年的宁都会议开始说……

01、我要回国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一起战斗!

01、我要回国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一起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开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靠全家省吃俭用上了私塾。后来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县高等小学,在夔府中学只读一年就因父亲逝世而辍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毅然剃掉辫子投奔万县参加革命学生军,先后参加了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在领导川东护国军与袁军作战中,他不幸身负重伤,失去了右眼。

1926年5月,刘伯承在吴玉章、杨闾公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便开始了他决心“一息尚存,革命不止”的奋斗生涯。

刘伯承最先受到毛泽东的影响,是在他因领导和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到了苏联之后,他就曾对同学屈武说:“我很想现在就回国上井冈山,和毛泽东一起去战斗!”

1930年的初夏,刘伯承结束了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习深造之后,秘密回国,经满洲里到达上海,见到了周恩来。刘伯承向周恩来提出了想尽快回到苏区,去和毛泽东并肩战斗的愿望。

1931年11月初,刘伯承受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委派,到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实现了他想与毛泽东一起共同战斗的愿望。

刘伯承在此时来到根据地,毛泽东非常高兴。早在1929年,当中央想调毛泽东和朱德离开红军去上海工作时,毛泽东就曾申辩:“根据地和红军建设之重要,不应忽视。如果非要毛泽东、朱德离开根据地,应速派刘伯承和恽代英来指挥红军。”由此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对刘伯承是非常信任的。

因此刘伯承到根据地不久,毛泽东就让他担任了中央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治委员,把办好红军学校这项紧急而又有长远意义的重要任务交给了他。怎样才能把学校办好,刘伯承虽然有许多设想,但为了集思广益,他广泛征求大家意见。

身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对办好学校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毛泽东希望学校要直接为革命斗争服务,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些对刘伯承办好学校给予了思想上的指导。刘伯承还多次邀请毛泽东到红军大学演讲。

1932年10月,毛泽东在中央宁都会议上遭到博古等人的排挤,要免去他红军总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等职务。刘伯承因为刚回国,到苏区还不到一年,对很多情况不是很了解,对中国革命战争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对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不是很瞧得上眼,于是就支持了博古等人的意见。

刘伯承的这一错误选择,在毛泽东心里扎上了一根刺,造成了他后来一生的沉重负担,毕竟毛泽东是一个恩怨极其分明的人。当然,两人之间有分歧矛盾的事情,肯定不止这一桩。

宁都会议后不久,中央军委决定设立总参谋部,在周恩来、朱德的提议下,刘伯承于10月出任参谋部总参谋长,并开始总结红军前期的斗争经验,并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有了新的理解。

在深入了解了红军的战略战术后,刘伯承和毛泽东的意见,基本上达成了一致,也正因为这样,他不时受到博古等人的压制。为此,他曾进行过坚决的斗争,最明显的即他和周恩来、朱德等人一起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排除了博古等人的干扰,坚持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

刘伯承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写了不少军事著作。这些军事著作,对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而提出的,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实行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军事思想是一个补充,有些则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正是共产国际代表李德来到中国,王明错误路线发展到顶峰的时候。毛泽东和刘伯承对李德错误的战略战术,进行了坚决的抗争 。结果,毛泽东提出的粉碎敌人第五次 “围剿”的正确意见未被采纳,刘伯承也被撤销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30万红军剩下不足10万人,中国革命又一次遭到严重的挫折。

02、毛泽东:四川人说刘伯承是条龙下凡,江水怎么挡得住龙呢?

02、毛泽东:四川人说刘伯承是条龙下凡,江水怎么挡得住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开始后,红军被动挨打,损失惨重。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并终于接受了他提出的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计划,而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

为实现这一计划,刘伯承被重新任命为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司令,参加长征的指挥工作。在这期间,毛泽东多次委托刘伯承指挥关键战斗,非常赞赏他的组织指挥能力。

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战役,就是毛泽东和刘伯承亲自组织和指挥的。然而,此事又为日后加剧毛泽东对刘伯承的不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