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够靖难成功,除了跟随自己一起南征北战的靖难功臣们、发妻仁孝徐皇后、三个儿子外,还跟两个人有分不开的关系,这两位虽然身在南京城,是建文帝的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实际上,这两位早在靖难之役开始时,便已经背叛了建文帝,暗中给朱棣传递关于朝廷的消息。为朱棣靖难成功出了不少力,他们究竟是谁呢?

一位是朱棣的小舅子—仁孝徐皇后的幼弟徐增寿,洪武一朝时因为父亲徐达的缘故徐增寿便已经做到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朱棣靖难后,徐增寿还是选择支持朱棣,经常向朱棣传递消息。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建文帝最终也得知了徐增寿之举,将徐增寿抓了起来但并未处死。在朱棣率兵进入南京城后,建文帝心灰意冷之下直接亲手杀了徐增寿。

朱棣登基后,将小舅子徐增寿追封为定国公,子孙后代可以承袭定国公爵位;就这样徐达家族,便出了两个可以世袭的公爵爵位。不仅如此,朱棣还将徐增寿这一支带到北京,极为器重,将徐辉祖(徐达长子,承袭魏国公爵位)后代留在了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向朱棣暗中传递消息的并非徐增寿一人,还有驸马都尉王宁,王宁要比徐增寿幸运的多。虽然也被建文帝发现抓了起来;但是建文帝并未杀了王宁,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便将王宁放了出来,并且将其封为永春侯。

在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之间,王宁选择了燕王朱棣,这一次王宁确实选对了,为自己挣来了侯爵。然而朱棣登基后,王宁又做了一次选择,却因为自作聪明而选错了,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而且还将侯爵之位弄丢了。

说王宁幸运,确实幸运,但他同时又是不幸运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娶太祖宠妃之女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女下嫁驸马都尉王宁。这是王宁在明史中第一次出现,也就是说王宁在成为驸马都尉之前,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罢了,最起码并非出自功臣之家。

太祖第六女怀庆公主成穆贵妃孙氏所生,孙贵妃非常值得一提:

孙贵妃从小便十分聪慧,而且温柔贤淑,言行举止皆遵从礼法,是难得的贤女。1360年孙贵妃18岁时,朱元璋亲自去跟孙贵妃的哥哥孙楧提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贵妃嫁给朱元璋后非常得宠,先后为朱元璋生下四位公主,但只有两位公主长大成人:

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

朱元璋第六女怀庆公主

朱元璋登基后,将其封为仅次于马皇后的贵妃,位居后宫诸妃嫔之首,在后宫的地位极高。不仅如此,孙贵妃还是马皇后在世时唯一一位处理过六宫事务的妃嫔。孙贵妃在侍奉朱元璋时谨小慎微,也会在很多事情劝谏朱元璋,可以说,孙贵妃确实担得起贵妃这个头衔。

只可惜孙贵妃在洪武七年便病逝,去世时只有32岁而已。

怀庆公主在洪武元年出生,序齿排行第六。

洪武十五年,怀庆公主16岁时下嫁驸马都尉王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洪武十三年是洪武一朝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胡惟庸一案,并且此案持续10年之久,牵连三万多人被杀。很多的开国功臣因胡惟庸一案被太祖皇帝下旨处死,而这些被处死的开国功臣中不乏已经与太祖联姻者:

孙贵妃所生临安公主,也就是怀庆公主的同母胞姐,下嫁韩国公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最终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人被杀,驸马李祺与临安公主虽没有被处死,但是被流放;

马皇后所生皇次女宁国公主,下嫁开国功臣梅思祖的从子梅殷,梅思祖因胡惟庸一案牵连,洪武二十三年全家被杀。

太祖皇帝第五女汝宁公主,下嫁开国功臣吉安侯陆中亨的儿子陆贤。然而受胡惟庸一案的牵连,陆中亨被处死,并被抄没家产。

所以自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在挑选儿女亲家时,便改变了原先与功臣联姻的策略,反而倾向于将女儿嫁给一些出身比较低的人家。比如:

太祖皇三女崇宁公主(马皇后所生),洪武十七年下嫁牛城

太祖皇四女安庆公主(马皇后所生),洪武十四年下嫁欧阳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太祖皇七女大名公主,洪武十五年下嫁指挥使李英的儿子李坚

明太祖皇十四女含山公主(韩丽妃所生),洪武二十七年下嫁尹清

不管是牛城、欧阳伦还是尹清在迎娶公主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人,若非娶了太祖朱元璋的女儿,或许他们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然而正因为娶了太祖朱元璋的女儿,而“飞上指头”,得到了太祖的重用。

而寿州人王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迎娶太祖第六女怀庆公主,成为驸马都尉,成为了太祖的女婿。

既然太祖在挑选女婿时不再那么注重出身,那么便会注重其是否有才干,人品是否端正。而王宁便是太祖挑选的一位贤婿,太祖自然会对其极其器重。

掌管大明王朝五分之一的兵马

洪武二十五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皇太子朱标外出巡查回到京城后不久,便病逝了

朱标次子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发动蓝玉一案,不仅将蓝玉除掉,而且除掉了一大批的开国功臣,而这次受蓝玉案牵连的开国功臣中,也有很多是已经与太祖联姻的亲家,比如:

晋王朱棢的岳父大将傅友德,太祖认为傅友德存在对太孙有威胁,所以处死;

蓝玉的女儿嫁给了蜀王朱椿,蓝玉被诛三族,蜀王妃蓝氏则因为是朱元璋儿媳的缘故活了下来。

而王宁因为并非功臣之后,又具有才干,所以得到岳父的赏识与器重,奉命掌管后军都督府。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案爆发后,太祖皇帝不仅将在历史上存在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废除,而且还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每军都督府都会设置左右都督,官阶为正一品。

就这样,王宁不仅仅是太祖的女婿,而且还奉命掌管后军都督府事务,掌管大明王朝五分之一的兵马,成为朝廷新贵。

后军都督府掌管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燕山三护卫与太原三护卫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晋王朱棢的封地便是在山西太原,太原三护卫便是晋王朱棢麾下的;燕王朱棣的封地是北平,燕山三护卫便是燕王朱棣麾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一来,王宁不仅与晋王朱棢之间有经常往来,而且还与燕王朱棣之间有交情。

晋王朱棢于洪武三十一年病逝,那么对于王宁而言,私交不错的藩王便剩下燕王朱棣。

正是因为如此,王宁在建文一朝全家遭难。

建文一朝下狱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在做皇太孙的时候,便对自己的叔叔们十分不放心。

而且朱允炆的生母吕太后,原本就是出自文臣之家,父亲是太常寺卿吕本;朱允炆的发妻马皇后也是出自文臣之家,父亲是光禄少卿马全。也就是说,朱允炆并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其实之所以如此,太祖皇帝也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然而太祖此举却也有弊端,让朱允炆登基后没有可以依靠的势力。

再加上制衡燕王朱棣的晋王朱棢病逝,朱允炆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所以在两位辅佐人才齐泰与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削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祖皇帝去世不过百日,朱允炆便先拿自己的五叔、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动手。下旨曹国公李景隆连夜赶往周王府,将朱橚以及家人全部押到了京城,贬为庶人。

建文四月到六月,朱允炆接连削掉四位藩王:

太祖第七子、齐王朱榑

太祖第十二子湘王朱柏

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

太祖第十八子岷王朱楩

其中湘王朱柏为了不受辱,一把火将湘王府烧了,而自己则是骑着马一跃跳进火海。

此举让燕王朱棣意识到自己想要不重蹈弟弟们的覆辙,就必须要先发制人,这年七月朱棣起兵靖难。

史料中对建文帝朱允炆的评价是“天资仁厚”,但看朱允炆对叔叔们削藩的举动上看,确实很难看出他的仁厚。朱允炆削藩在朝中自然有支持者,但必然也有反对者。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位便是开国功臣徐达幼子徐增寿、怀庆公主驸马王宁,这两位虽表面上是建文帝的臣子,但实际上却一直在暗中给朱棣传递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增寿是到了建文四年左右,才被建文帝发现并下狱的。

而王宁则要早许多,建文帝得知姑父背叛自己后,不仅直接让锦衣卫将其下狱,而且还抄没了姑姑怀庆公主所有的家产。怀庆公主身为皇家公主,从小便锦衣玉食,全部家产被抄没,一家老小该如何过活呢?

好在靖难之役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便带兵打到了南京城下。并且在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的帮助下,不费一兵一卒进入南京城。建文帝心灰意冷之下,便亲手处死了徐增寿。而驸马王宁,得以活了下来。

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便将王宁放了出来。

而且王宁是因为帮助自己而被下狱,朱棣自然会厚待妹夫。

朱棣登基后不仅恢复了王宁驸马都尉的身份,而且还将其封为永春侯,侯爵可以世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祖即位,称宁孝于太祖,忠于国家,正直不阿,横遭诬构,封永春侯,予世券。

在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之间,王宁选择了朱棣;而这一次王宁确实也选择对了,朱棣称帝,自然不会亏待王宁这位功臣。永乐一朝,王宁开始位极人臣的好日子。然而就在王宁应该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却因为在朱棣嫡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之间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不仅将自己再次折腾到了狱中,而且还将自己世袭的侯爵弄丢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错误的选择

永乐一朝初期,王宁确实极其得宠,颇受成祖皇帝朱棣的信任,与永乐二年前往北平将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接来南京城。他的长子王贞亮于永乐元年(1403年),便已经被授予御林前卫指挥佥事,官居正四品。

然而王宁的一个决定,让自己的仕途尽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成祖朱棣三个长大成人的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也就是说三个儿子都是嫡子。不过按照太祖皇帝留下的祖训,朱棣毋庸置疑要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毕竟在洪武一朝时朱高炽便已经被封为燕王世子,而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只是被封为郡王。

然而朱高炽从小便喜静不喜动,再加上身材有些胖,所以骑射功夫并不好。反观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骑射功夫俱佳,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

再加上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冲锋陷阵,多次立下战功,更重要的是多次救了父亲朱棣的命。若是没有次子朱高煦的话,朱棣可能连登基的可能都没有,早早便去见自己的父皇太祖皇帝了。正因为如此,朱棣曾对朱高煦说:

多努力,世子的身体不好!

朱棣此言无疑是在告诉次子:你长兄的身体不好,我可能会将皇位传给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高煦本就不是安分之人,有父亲此言,便对自己的兄长越来越不尊重。

而且因为朱高煦在靖难之役过程中,此次跟随朱棣出征在外,在武将中的威望极高。

所以在朱棣登基后,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朝中文臣支持嫡长子朱高炽,而武将大多支持嫡次子朱高煦。而支持朱高煦的除了靖难功臣第一功臣、淇国公丘福外,便还有驸马王宁。

这两位是朝中支持将次子朱高煦封为皇太子、举足轻重的人物,地位极高。

虽然朱棣一开始在两个儿子之间徘徊不定,也更加倾向于次子朱高煦,但是最终还是遵从太祖皇帝留下的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皇太子,将嫡次子朱高煦封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封为赵王。

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汉王朱高煦并不私心,恳请自己的父亲朱棣不去封地就藩,仍旧留在南京,明里暗里地陷害太子朱高炽,想要取而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事实证明,并不擅长谋算的汉王朱高煦终究不是皇太子朱高炽的对手,毕竟朱高炽的背后是朝中的整个文臣集团。而永乐七年,王宁便下狱。而在王宁下狱之前,丘福全家被流放了海南,也就是说朝中支持汉王朱高煦的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全部落难。

永乐七年,大明使臣郭骥被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所杀,朱棣非常生气,七月下旨淇国公丘福为大将,率领十万大军北上征伐鞑靼。同丘福一同前去的还有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武城侯王聪等人。丘福有一个弱点便是轻敌,毕竟他是身经百战的靖难功臣,自然不会将鞑靼放在眼里;所以朱棣特地派了几位性格沉稳的侯爵跟随一起出征。

然而此战,丘福不仅没有获胜,反而全军覆没。

不仅丘福死在了战场上,同丘福一同出征的几位侯爵全部战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明军如此惨败,是因为丘福轻敌、不听安平侯李远等人的劝告,中了敌人的计。

朱棣得知消息,大怒,直接下旨将丘福全部流放海南。

就这样支持汉王朱高煦的淇国公丘福战死,朱棣决定御驾亲征。

对于朱高炽以及支持朱高炽的文臣集团而言,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除掉支持汉王朱高煦的劲敌们。紧随其后,驸马王宁下狱,罪名是:

外盈中险,恃宠纵恣

当然朱棣并不会单纯因为一件事而将王宁下狱,据说这跟朱棣信奉道教,而驸马王宁信奉佛教也有关系:

王宁崇尚的佛老之道,有一次王宁看到朱棣在缅怀先帝太祖皇帝,所以便趁机提出:

世人竭诚诵经,饭僧奉佛,可以福利先亲

王宁的意思是:世人皆诚心向佛,可以给佛家多谢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祖皇帝朱元璋在投奔滁阳王郭子兴之前便做了几年的和尚,而朱棣的军师“黑衣宰相”道衍也是和尚,王宁便断定朱棣会同意自己的建议。

然而朱棣却直接反驳王宁:

何必能事佛乃为孝乎

王宁听到朱棣的话,惭愧地退下了。

很显然此时,朱棣已经对王宁不满。

而朱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信奉道教,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靖难成功,是因为有真武大帝对自己的庇护。所以从永乐十一年开始便大修武当,耗时12年之久才修建完成。

不管究竟是何种原因,王宁最终的结局是:入狱。

在狱中待了两年后,朱棣将其放了出来,但是重归自由没多久王宁便去世了。

结语

怀庆公主与驸马王宁的感情还是不错的,为驸马生下三个儿子,其中长子王贞亮早逝,幼子王贞庆则是在日后成为名垂青史的“景泰十大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长子王贞亮与驸马王宁先后去世后,怀庆公主含辛茹苦将嫡长孙王彝抚养长大。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将姑母怀庆公主晋封大长公主,这一年怀庆公主病逝。

因为王宁获罪的缘故,他的永春侯爵位也没有得到承袭。宣德十年,宣德皇帝朱瞻基(朱棣的孙儿)病逝,英宗朱祁镇继位。因英宗年幼,朝中之事都是张太皇太后、孙太后与“三杨”说了算。王宁的嫡长孙王彝打算为自己争取一下永春侯爵位,然而张太皇太后(仁宗朱高炽发妻)并不同意,毕竟王彝的祖父王宁曾支持汉王朱高煦争夺皇太子之位。

张太皇太后又怎么会不介怀呢?

因此,直接拒绝了王彝。

就这样,永春侯爵位一代而断。

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也是因为王宁没有认识到:朱棣虽然更加喜欢次子,但是祖制便是祖制,更何况朱高炽作为嫡长子,谨言慎行,从不逾矩,朱棣怎么会将其废掉,将次子封为太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宁一生中,先后两次入狱,也可以说是先后两次做选择。第一次的选择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为自己挣来了侯爵;而第二次却选择错误,让自己再次入狱,还将爵位弄丢了,实在是可惜。

参考资料:
《明史》(卷121)
《明太祖实录》
《怀庆大长公主圹志》
《明宣宗实录》
《明史·丘福传》
《明史·卷八·仁宗本纪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