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5日正值第12个全国低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经济和信息化厅在成都举行2024年“全国低碳日”四川主场活动。在现场,活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发布了《2023年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大事记》《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度进展报告》等6份重要成果报告。小锦获悉,去年我省大力发展以晶硅光伏、动力电池、氢能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累计创建绿色工厂596家、绿色工业园区67家,遴选15家园区、30家工厂持续推动低碳化、循环化改造,加快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

关注点一

2023年四川平均气温创新高

适应气候变化更加紧迫

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断加剧,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3月发布《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确认,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平均气温、海表温度打破历史纪录,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高出了1.45℃。同时,近十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暖十年。

小锦根据《2023年四川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获悉,2023年全省平均气温显著上升,以及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干旱、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气候危机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大,更需要公众积极行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王顺久表示,2023年四川平均气温16.1℃,偏高0.9℃,为1961年以来最暖年。今年,全球也已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2月、3月和4月。从更长时间尺度看,1961年以来,四川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温速率分别为0.19℃/10年、0.26℃/10年和0.24℃/10年。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灾害分布广泛,我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易受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亟须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点二

降碳多点突破

成都位列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前十

根据《2023年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大事记》,小锦获悉,去年四川基本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应对气候变化亮点纷呈,出现多个“首”。比如,首个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首批节能降碳标杆企业,首个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首次在全国碳市场100%履约,彰显了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清洁能源生产方面,全省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6.7%。”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陈尧处长表示,清洁能源支撑方面,成都位列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前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清洁能源应用方面,165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100%,全省新能源公交车、巡游出租车保有量占比分别超过66%、40%。

除了深化降碳,四川还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建立攀西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完成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湿地地表水资源影响研究,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三坝水库、米市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点三

启动碳市场能力提升“一企一策”

42家发电企业实现配额100%履约

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发布的全省首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评估报告,近年来四川碳市场能力建设活动广泛开展,政策标准编制、数据质量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据悉,2023年,四川启动碳市场能力提升“一企一策”,42家发电企业全部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实现配额100%履约。30家发电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量达357万吨,成交额达2.4亿元。地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214.3万吨,双边成交金额约3.17亿元,年成交量居全国第三。

面对碳市场这一新生事物,四川也面临着碳排放管理水平不平衡、数据质量隐患依然存在、清缴履约成本压力增大等问题,亟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提升碳计量、碳核算、碳资产、碳披露、碳金融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涉碳技术服务机构和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推动将生态和减排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依林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王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