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是时间的印记,是情感的共鸣,更是思想的火花。在历史的长河中,近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目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浪潮,也展现了人类思想的深刻变革。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从民族觉醒到文化多元,近代文学的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过去、洞察现在的窗口。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我们精心整理了一份书单,旨在通过这些精选的著作,带领大家走进近代文学的多彩世界。从理论到批评,从经典作品到现代解读的广泛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阅读视角。

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清遗民文学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静如 著

2024年4月出版

ISBN:978-7-5228-2857-2

与历朝遗民不同,清遗民面临着道德和价值之源的干涸,经历着从“遗民”到“弃民”的角色转变,他们由此成为国家“脱节的部分”。但士人身份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极为敏感,后者深刻影响他们的活动、角色与命运。文学书写既反映了他们的情感、体察与因应,也依稀显示了裹挟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混沌力量。

吴汝纶诗文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小艳 袁帅 魏星宇 等 著

2023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28-2931-9

吴汝纶由桐城派 “旁逸斜出”, 以调和唐宋、兼容中西的开阔眼光对桐城诗文进行了改造,为其增添了写照传声的现实功能,架起连接古典诗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此外,吴汝纶长期致力于教书育人, 将自身文学思想施于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学派后进,为桐城学脉在清末民初这一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延续、发展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胤 著

2022年6月出版

ISBN:978-7-5228-0025-7

清季新学堂骤兴,以“国文”为名的新式文学教育应运而生。国文一科既是近代知识秩序、知识载体、知识传播方式变动的产物,又涵纳了传统蒙学和古文词章之学的诸多经验,负有培养读写技能与脉延国族文化的双重使命。本书聚焦于“国文”的创生时刻,旨在从教育实践角度切入“文学”古今之变,进而试探近代知识形成的普遍机制。

国民革命时期广州革命文学史料选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烨 编

2022年3月出版

ISBN:978-7-5201-9830-1

本书为国民革命策源地广州的革命文学史料选编,共分为五个部分,“广州的革命文学运动史料”辑录广州革命文学运动的理论史料;“广州的革命文学社团史料”辑录黄埔军校“血花剧社”、国民党妇女部“民间剧社”的社团史料;“‘南下’广州的新文学作家”辑录创造社作家、鲁迅在广州的活动史料;“‘革命与文学’的论争”辑录国民党清党后广州青年文学研究社、南国文学社与革命文学社的文学论争史料;“‘恋爱与革命’问题讨论”辑录广州革命青年之间的“恋爱问题”讨论史料。

八旗心象:旗人文学、情感与社会(1840-194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大先 著

2021年9月出版

ISBN:978-7-5201-8236-2

本书以晚清民国的旗人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将其置入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乃至国际关系的关联性语境中,展开跨文化、历史与区域研究的对话;体察旗人在时代语境中经历的情感、思想、身份认同与美学追求的嬗变,阐发旗人文学的普遍性意义。百年的蝉蜕蝶变,敞开旗人的叙事与抒情、心灵世界与精神空间,从国语骑射到满汉一家,从旗民分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因地制宜、移风易俗与人民共和的历史转型中,叙说中国人现代情感与国家认同的建立。

晚清民国西学翻译摭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新福 著

2021年9月出版

ISBN:978-7-5201-8834-0

本书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互润的时代语境,从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译者争鸣、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比较文学、林译小说的时代特色等角度切入,对晚清民国时段我国的西学翻译进行整体鸟瞰,深入探讨当时西学翻译的整体风貌、译者的翻译抉择、报刊与翻译文学的勃兴、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文化认同等现象,以期推动晚清民国西学翻译研究的进展。

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1898-19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晓岩 著

2021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8722-0

本书以1898~1925年中国文学翻译为研究对象,从翻译文学角度对文学现代转型展开讨论,探索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基本线索与规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语言、文类、文论三方面考察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下编考察翻译文学的“构成物”,引入翻译研究、思想史、社会学等理论视角分析林纾、鲁迅等译者的译介活动。转型不是放弃自我的转向。转型意味着内在危机的自我克服,体现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现代文明精髓的把握。

刘师培文学思想及其文化语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秋香 著

2021年1月出版

ISBN:978-7-5201-7802-0

刘师培是清末民初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其文学思想涉及“藻缋成章”的本质观、“归于雅驯”的语言观、三维一体的功能论和“骈文正宗”的文体论等多个方面,同时他也展示了对多种文学研究方法的理论重视和实践运用。本书在全面梳理刘师培文学思想的基础上,多维探讨促使其文论生成的文化语境,其中既有家学、乡学和传统文论的积淀浸润,也有西学融合、政治环境及现代出版业的时代感染。刘师培的文学思想展示了中国文论转型期的审美追求,对“五四”新文学而言,是潜在的理论铺垫和必要的理性制衡。

小说之家:詹熙、詹垲兄弟与晚清新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魏爱莲(Ellen Widmer) 著
陈畅涌 译

2020年7月出版

ISBN:978-7-5201-6547-1

本书通过分析浙江衢州詹氏家族的文学书写,探讨了家族脉络中的文学熏染和代际联系,彰显了文学书写与大时代的互动。从这些绵延的书写中我们得以窥见晚晴社会中女性生活的种种形态,她们对婚姻生活的苦闷、对不平等境遇的抵抗、自身的觉醒,以及对改革的诉求。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1900-19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庆新 著

2020年3月出版

ISBN:978-7-5201-5951-7

本书试图将黄人《中国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等20世纪初期编纂的中国文学史置于彼时文治背景下,考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如何借用“文学史”框架梳理历代文学的衍变,如何藉此寻求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与传统学术、西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尤其是,着重探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与近代学制改革、学术变迁大势、古典目录学传统及西学思潮之间的关系,乃至彼时编纂者的知识结构与心态转变所带来的诸多个性编纂旨趣。这将有助于分析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如何通过改良传统学术维系彼时的“人伦道德”,进行民智启迪,以便客观还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如何在“西学”与“中学”的两难境地中艰难抉择。此类讨论不仅能够拓展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且有助于探讨20世纪初期的政治改革与学术变迁之间的关系,以便客观认识20世纪初期社会变革与国家发展的若干历史实情。

西学东渐与文学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纯菲 周德波 等 著

2019年4月出版

ISBN:978-7-5201-4359-2

本书采用问题式研究方法,以受到西学影响,中国文坛发生的重要的文学观念变革与文学现象变化等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了诸如东西文学观的会通、“科技论说辅教”、学堂乐歌、鸳鸯蝴蝶派小说、女性文学、北部边疆游记、表征性书写与技术性书写两种书写范式等,在尽量还原历史的基础上,追溯此一时期文学观念变革与文学现象变化是如何在西学影响下产生的,并研究了在西学影响下中国晚清至民初文学变革的状况。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