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这组数据背后意味着,我国青少年每四人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

其实,孩子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敏感脆弱,父母自以为是的为孩子好,实际上说出的话全都是利刃!

01

之前刷到这样一则短视频。

视频中小男孩身患重度抑郁,毫无生机的背对着妈妈躺在医院病床上。

然而,男孩妈妈十分不解,在她看来,她们辛辛苦苦的工作,好吃好喝的供着男孩,男孩却一副难受懒散的模样,只觉得男孩矫情!

不顾男孩的痛苦对着他抱怨道:

“你有啥好抑郁的,我们挣点钱,全都给你花了,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愁死我算了!”

看到这一幕,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个家里,男孩是病得最轻的。”

每一个陷入困境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

讽刺的是,父母生病了,家长却让孩子吃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

一位博主讲述他在医院看到的一幕,博主说有个女孩抑郁,在医院等着复诊,闲着没事便拿出了一本书。

医生看到这一幕对着女孩父母连连称赞:“你家孩子真用功”!

然而,女孩父母非但没有想象中的开心,反而对着医生大吐苦水:

“什么用功,都是表面功夫, 假用功摆了!”

医生看着女孩瞬间转为难看的脸色,急忙打断女孩父母的吐槽。

可女孩父母不以为意,依旧喋喋不休的对着医生吐槽女孩的种种不是。

复诊医生急的直跳脚,可无论医生怎么提醒女孩父母,“不要轻易否定孩子,更何况女孩还没有走出抑郁深渊”。

可女孩父母还是不管不顾地用讥讽的语气继续揭露女孩所谓的短处...

医生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把孩子内心的伤痕修补好,家长随口一句话,又把孩子推向深渊。

有的家长,真的太热衷于在陌生人面前肆无忌惮的践踏孩子的尊严,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地贬低、打压孩子,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即便孩子真的在认真看书。

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患抑郁症,其实原因就在于孩子父母本身,在于这些父母自以为是的“愚蠢教育”。

张口闭口都是否定、打压、讥讽、践踏!

孩子的生命力就这样在父母一遍遍的否定和讥讽中一点一点地消耗掉、磨灭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抑郁从不会从天而降,每一个抑郁的孩子背后,都经历了无数个失望和绝望的瞬间!

简·尼尔森博士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打击他就好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只要音响一响,就给笼子里的狗狗施加一次电击。

笼子里的狗因为不能逃脱,只能惊恐哀叫、狂躁不安。多次重复后,实验者发现,即使电击前打开笼门,狗狗也习惯性的倒地不起、痛苦呻吟。

心理专家塞利格曼后来把这种情况称为习得性无助,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持怀疑态度,那他就会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

塞利格曼说:“这种心理的产生,正是来自于外界的打击。”

正如现实中那些不断否定孩子、贬低孩子的父母,他们张口闭口全是对孩子的批评对孩子的打击。

有句话说的好: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往往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一个长期不被肯定不被接受的孩子,不抑郁才怪!

不要让你所谓的“都是为你好”,成为扼杀孩子的慢性毒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贬低是对孩子坏的预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者让这些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 、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标签效应。

心理学家贝科尔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贬低式教育就像是在不断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了父母的这份“坏的预期”。

作家三毛在父亲一次赞赏后写道:“等你这一句话,我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贬低到尘埃,孩子才会绝地反击,可他们从没想过自己一句句的否定,很有可能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渊洁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能行。”

正如春花之灿烂,秋叶之静美,每一种生命都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支持孩子,然后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