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南通车祸遇难女孩优优已经入土为安。我不想再放其他现场照片,因为只要进入这个情境,大家都会非常难过。
我和很多人一样,很担心优优母亲的精神状态。因为去年已经有过一起类似的悲剧,大家都知道,支撑这位母亲的就是讨个说法的念想,等这件事过了,她就要独自面对无法接受的现实悲剧,而且永无止境。
在这起事故发生以后,优优的亲属在网上发帖,对官方的事故通报有不满,提出了多个问题,主要是质疑孩子是当场死亡,而不是危重。这种细节,对于外人可能不太重要,但是我能理解对于这位母亲的重要性,她太想知道现场关于孩子的所有真实信息。
当然,纯粹就事论事,我们不能确定官方通报一定是错的,家长的判断一定是对的。从医学上来说,宣布一个生命结束也许要经过严谨的医学确认。假如没有所谓的“抢救”程序,家长会不会又是另一种遗憾?这个谁也说不清。
但是,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各执一词,而在于缺乏一个可信的“中间人”,应该有一个“中间人”,来告诉优优的母亲真相是什么。
这个“中间人”是谁?显然应该是媒体。
但很可惜,和很多热点事件一样,媒体不是那个媒体。
我们可以看到,在事件第二天,某国社发布了权威信息,南通官方“初步查明了事故原因”,全国各媒体都进行了转发。
在国社的报道里,差不多是完全引用官方说法,相当于是替发布官方通告。在这篇全国瞩目的报道里,仍然沿用了“其中一名学生危重,全力抢救无效”的官方说法。
没有再采访其他当事人,也没有更多细节了。
优优的亲属看到这个官方说法当然更为不满。优优的母亲说,“我只想知道孩子是怎么走的,是什么时候走的……”
但没有人回答她这个问题。
如果连国社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不可会有其他媒体回答了。
作为曾经的媒体记者,我很理解,在这种举国关注的事件中,媒体必然要追求报道的准确、严谨,所以一定是优先采纳官方信源,甚至把官方说法作为唯一信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犯错,也不会担责。
但是,作为媒体,我想提一个基本的问题:在这起悲剧事件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注这位唯一失去孩子的母亲的诉求?解答这位母亲的疑惑难道不重要吗?
全国人民都在替这位母亲感到悲伤,都在关注她的精神状态,难道回应她的问题不具备新闻价值吗?
我们的媒体难道没有关注到这点吗?难道毫无普通人的共情能力吗?
媒体报道难道只是为了不犯错、不担责?
我不敢赞同。
我认为,在这样的时刻,最能帮到这位母亲,最能安慰这位母亲,就是媒体的报道。全国网友的关心当然也很好,但是,网友终究没法代替媒体去触及她想要的细节真相——就比如她一开始提出的那些问题,网友的议论也远不如媒体寻访当事人、采访专家、质问政府更有力量。
在这样一起显然与地方政府管理失当有关联的事件中,媒体对于事件深层次原因的探访、剖析、反思,除了亡羊补牢,本身也具有当下的情绪价值。
如果媒体缺位了,甚至于媒体只是和官方站在一起,被动等待官方的喂料,哪怕最后媒体报道的确实是准确无误的,家长和公众也会怀疑,然后对政府怀有抵触情绪。
这就是媒体位置的微妙性。媒体不能只给某一方面背书。如果你怕媒体报道出错,想把媒体都“安排”起来,让全国所有媒体只能有一个信源,你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效果可能完全相反,最后是大家都不信任你。
打个比方,如果有一个菜市场,这个菜市场的所有摊贩实际上是同一个老板,或者说都只能从一个地方进货,你会不会怀疑菜价虚高,其实大家在串通涨价?
再说回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菜市场似乎不太主动进货了。
南通车祸事件已经过去三四天,但是对于公众最关心的“渣土车”问题,似乎未见任何报道,当然也没有官方消息。
渣土车在那个时候上路是否合规?是否超速?渣土车司机是何人,背后是哪家公司?运的什么东西?该公司有没有被举报过?相关部门有没有治理过?
如果这些都不知道,如何告慰去世的优优?怎么给那位伤心欲绝的母亲一个说法?
在去年5月底的那起儿子校园被撞,最终母亲跳楼的悲剧事件中,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主要是说社会支持系统太弱,是导致这起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事件中,外部环境需要和当事人有共鸣,当事人要有一些情感宣泄的途径,当事人才不至于崩溃。
如果主流媒体失位,只能转转通稿,既没有和当事人共情的能力,也无法对事件深入报道、剖析,无法触及真相,当事人当然是压抑的,甚至是绝望的,说不定何时就崩溃。
如果媒体报道只剩下正确,那种很残忍的正确,那不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