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街道、3个镇、446个村、43.12万人口,如何守护安宁,服务发展?这是嵩明县人民法院面临的课题。该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延伸审判职能,积极构建以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审判在后为核心的诉源治理体系,为辖区百姓提供优质司法服务,描绘基层治理新“枫”景。

 群众“诉求墙”件件有回音

“法院文印区只能提供复印服务,不能提供文书打印服务,希望增加文书打印服务。”2月,刘某到该院诉讼,发现法院不能打印材料,于是在群众诉求服务站的“诉求墙”上写下了自己的诉求。干警在看到刘某的诉求之后,及时反映给法院综合办公室,由办公室采购电脑和打印设备。两个月后,文印区投入使用,同时将该诉求的办理情况公示在了“回音壁”上。

在看到自己提的意见被法院采纳后,刘某感慨道:“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建议都能被法院如此重视,让我感到很温暖。”

进入该院诉讼服务中心,“诉求墙”格外引人注目,墙上粘贴着十几张黄色便利贴,其中内容有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也有当事人需要解决的问题。

该院立案庭庭长王本海告诉记者,为不断提升嵩明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水平,该院于2023年9月建立了群众诉求服务工作站,宗旨为“倾听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用心用情解决群众困难”。该工作站配备了2名工作人员,设置了“诉求墙”和“回音壁”,并提供便利贴纸,群众可直接书写诉求。工作人员收集群众诉求后,对信访、投诉、举报等诉求实行流转督办,实现将群众诉求“笼统转交”变为“全面汇总、精准分类、责任到人、督办问责”,明确办理时限为5个工作日,并将办理结果在“回音壁”进行公示,同时做到回访跟踪,提升司法服务群众的满意度。

自嵩明法院群众诉求服务工作站建立以来,共办理群众各类诉求216条,办结216条,其中“诉求墙”收集群众提出的诉求17条,办结17条,服务满意度为99.07%。

全省首家建立“法院+高校”诉调对接机制

2022年4月,被告嵩明某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纸业公司)向原告云南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购买机械设备,价款为59万余元,纸业公司向科技公司支付货款15万元,剩余44万余元未付。原告向嵩明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受理案件后,该院依照程序将案件委派给昆明城市学院特邀调解员杨芳纳进行诉前调解。特邀调解员学生助理张月、陈双喜在杨芳纳的指导下,及时给双方当事人打电话沟通。双方确认于2023年11月24日在昆明城市学院调解工作室开展调解。

调解中,杨芳纳和学生助理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及诉求,找准双方争议焦点,运用法律知识和心理学相关知识,从法理和情理上做双方工作。经过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2016年,嵩明县人民法院与昆明城市学院法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法学院)开始联合实施人才合作培养项目。2020年,双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事务性法官助理”人才培养,由嵩明县人民法院骨干队伍带学生调解案件、指导制作法律文书、送达文书、执行案件等。2022年,在国家多元化纠纷解决背景下,双方再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签订《关于建立“法院+高校”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建立省内首个高校师生参与人民法院诉前调解点,开拓法学人才培养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新模式。

2022年至今,双方共同培养了27名特邀调解员学生助理。2023年,嵩明县人民法院聘任的昆明城市学院的16名高校教师特邀调解员,带领该校19名特邀调解员学生助理共调解案件238件。

2023年11月,双方共同在昆明城市学院建成全省首家设立在高校的调解工作室,旨在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00户企业提供解纷服务,助力优化开发区营商环境,实现辖区企业纠纷不出园区就得到化解,企业维权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自该调解工作室投入使用以来,共成功调解案件11件。

该院和昆明城市学院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在昆明城市学院法学院共同开设“诉前调解1”“诉前调解2”“法务实训1”“法务实训2”等4门课程,其中“诉前调解1”课程获云南省第三批一流课程建设立项;“法院+高校诉调对接机制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云南省2023年教改项目立项;“法院+高校诉调对接机制的构建研究”获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度规划课题立项;《诉前调解实训教程》2023年获云教材立项。“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的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筑与实践”获2022年度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党建引领下的事务性法官助理培养团队”2023年获云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本报记者 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