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国际家庭日之际,全国妇联推出的“家国情·小家大爱”系列之“我给妈妈送束花”公益传播活动持续火热进行中。一束束专属鲜花和祝福正抵达一个个家庭,让我们一起循着花香,见证暖心时刻,汇聚幸福安康,传递千家万户齐奋进、共筑强国复兴梦想的昂扬风貌。

“没有您和父亲的坚持,就没有我们这些儿孙的今天!”在湖南长沙浏阳市达浒镇书香村桃花屋场,一棵千年古樟包围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祝福声。近日,李学树的四子李尤清为母亲周康湍献上一束美丽的康乃馨,表达祝福和感谢。

李尤清说:“非常荣幸参加‘我给妈妈送束花’活动,也非常感谢全国妇联给我们机会,向妈妈表达爱与祝福。”

李学树和周康湍夫妇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五十载,将为国教子作为终身追求,家中四代人共培养出了5名博士、14名硕士、24名大学本科生。李学树家庭获评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2020年度“湖南省文明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视教育,培养了一家子“学霸”

李学树今年100岁,周康湍今年98岁,每天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每晚7点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家大事和教育事业。

“我一生教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无论你有多穷,一定要让子女多读书。”李学树老人说,他和老伴周康湍一生养育了7个子女,在老两口影响下,子女个个热爱学习,并终有所成。

“尽管过去日子艰苦,但是父母总是坚持花大部分钱为我们交学费、买书看。没有父母的坚持,就没有我们这些儿孙的今天。”湖南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李学树四子李尤清回忆儿时这样说,当时父母白天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晚上还要忙家务、纺纱织布,左邻右舍都劝母亲,让孩子们出门学手艺讨口饭吃就行了,却遭到母亲的拒绝:“孩子不多读点书,将来只能当睁眼儿瞎。”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在母亲周康湍的眼中,读书比什么都重要,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们上学。

1977年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次年9月,第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飞入李家,大哥李尤专以浏阳县高考理科成绩第一名被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录取。

此后,李家捷报频传。家中7个子女都没有辜负父母期望,其中两个取得博士学位,一个取得硕士学位,4个取得学士学位。大儿子李尤专毕业后在湖南省水利厅工作,为全省的水利建设做出了贡献。三儿子李尤元和五儿子李尤强求学海外,李尤元师从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后又考上纽约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银行工作,李尤强考上日本大阪大学博士研究生,回国后从事数控专业研究工作。在父母的影响下,二儿子李建中、大女儿李尤芳、二女儿李尤伟和四儿子李尤清毕业后都是从事教育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定要立德树人、严格管理、廉洁自律!”李尤清说,从事校长管理工作25年来,时刻谨记母亲教诲。

诲人不倦,帮扶130名贫困孩子上学

“孩子的教育不只是一家的事,更是能影响到国家的大事啊。”李学树和周康湍夫妇不仅重视自己儿孙的学习,作为教师,他们一直把所有学生的读书问题都视为己任。

“汤光华就是我父母从水稻田里拉回来的。”李尤清回忆,当时正值高考之际,汤父觉得读书浪费时间,不如回家种田来得实际,非要汤光华下地干农活。老两口闻讯后可急了,硬是把汤光华从田里拉回学校。不负众望,汤光华考上了本科,毕业后在长沙电力局工作。

逢年过节,汤光华都会来看望李学树夫妇表达感谢,“没有二老这一拽,我可能还在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呢。”

除了劝学、督学外,李学树老两口还尽自己所能资助村里的贫困孩子上学。“父母90岁大寿那年,我们打算在家办一场酒席。临近办酒席的前几天,父母却让我们把钱省下,用于资助村里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大学。”李尤清说,“做为晚辈,从小耳闻目睹父母的为人,我们对这个决定并不感意外,并一一兑现了。”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全家都热心助学,至今资助了130余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走上求学路。

“曾祖母说,‘忠’就是忠诚,‘厚’就是厚道。”6岁小曾孙李召逸指着堂屋中央的“忠厚传家”书法作品自豪地说道。

“‘勤奋学习,忠厚传家’是母亲题写的家训。”李尤清说,父母为他们取名带一个“尤”字,是希望他们坚持勤奋学习,将忠诚厚道的家风永远传承下去,为社会做出尤为突出的成绩。

“我们家的氛围很民主,从来不会有摩擦、争吵,生活在这个家庭我感到很幸福。”李学树二儿媳梁友兰正将剥好的鸡蛋白喂给二老吃,她笑着说,“老人吃蛋黄不好消化,每天补充适当蛋白质对他们身体好。”

如今,李学树和周康湍的孙辈们也都学业有成。长孙李纠从湖南大学本科毕业考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深圳从事金融保险工作。孙子李江和孙媳蔡晓曦都是湖南大学建筑环保专业博士研究生,夫妻俩都是大学教师。外甥女左常午是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广州从事教育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的家风和学风就像肥沃的土壤,能培栽参天大树,也能养育出坚强的嫩芽。在李学树家庭的影响下,当地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厚。近些年,书香村已走出了400余名大学生,因李学树的建议而得名的“书香村”变得名副其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郭玲

编辑/赵蕊

审签/晓月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