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里,诸葛亮先后六次出兵与曹魏交战,对比当时蜀、魏两国的军事实力不难发现,这是六次以弱博强的战争,一场以攻为守的战役。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可以看出,诸葛亮不打算坐以待毙,而是兴师北伐。但从结果来看,北伐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在第六次北伐途中,诸葛亮也因积劳成疾,星陨五丈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汉六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诸葛亮身边的顶级谋士太过稀少,缺少扶持,如果有一位名为法正的谋士,在他身边分担军务,那蜀、魏之间,谁胜谁败还真不一定。

大儒郝经曾在评论诸葛亮的北伐时,感慨道,“如果法正不死,与亮左右,功烈岂止于是?天不祚汉,惜哉......”那么,法正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助力诸葛亮北伐?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怀才不遇,弃“璋”投“备”

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为他正值壮年就因病去世,所以在演义和其他作品中,对他的描写刻画都不是很多。但这掩盖不了法正的成就,他是刘备得以取得益州、汉中,并建立蜀汉的主要功臣。

论才智,他不输曹操麾下的程昱和郭嘉,论地位,他一度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平起平坐。可是,年轻时的法正并没有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正的祖上有多人任要职,他的祖父法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因而,法正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年少时就已经远近闻名。建安初年天下动乱,法正与同乡的孟达一同投奔了益州的刘璋。

当时,益州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在当时的局势下算是一块宝地。但是刘璋却没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发展,为人温和懦弱的他逐渐失去了对益州的绝对控制权,而且在人事任用方面糊里糊涂,导致人心溃散。

法正因为不受赏识,在益州只做了几年的县令和都尉。怀才不遇的他十分苦恼,而这时,他的好友张松也对刘璋的行为不满,两人常常聚在一起,商量以后的出路。

建安十三年,张松受命出使曹操,但是却遭到冷遇,回来后便对刘璋建议“联合刘豫州(刘备)以抗曹。”刘璋便派出法正出使刘备,法正再三推辞,最终还是去拜访了刘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见到法正后,激动地说道:“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两人交谈甚欢,刘备觉得法正足智多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

智取益州、汉中,妙斩夏侯

法正回到益州后,与张松说了刘备的情况,两人都觉得,比起安于现状的刘璋,刘备无疑是更值得效力的君主。于是,这二人便思考着,如何将刘备迎入益州,取代刘璋。

建安十六年,曹操举兵攻打汉中的张鲁,刘璋担心曹操会连益州一同吞并,整日忧愁。法正看时机成熟,就让地位更高的张松去劝说刘璋,借助刘备的力量保住益州。

尽管许多谋士都表示反对,但刘璋明显更加忌惮曹操,于是选择接纳刘备入益州。就这样,刘备假借着帮助刘璋的名义,进军益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刘璋也因为张松被举报而得知了刘备的计划,双方在成都僵持不下。刘备因刘璋久守不出而感到担忧,法正却对刘备说,“刘璋此人虽然不懂治理土地,但是他爱民如子,是不会冒着百姓被杀的风险抗拒太久的。”

果不其然,刘璋不久之后就出城投降。刘备在入主益州后,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钱足足有“上千万”。同时,法正也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刘备入主益州后,汉中的张鲁被曹操降服,但奇怪的是,曹操将两员大将夏侯渊与张郃留在汉中镇守。法正据此推断,汉中境内一定有人作乱,因而曹操才派大将镇压,而这时就是夺取汉中的不二机会。

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带兵出征汉中。夏侯渊和张郃都守在咽喉要地,不好强攻。这时,法正又提议采用声东击西的打法。于是,刘备先派轻兵轮番进攻张郃的城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郃的军队在几轮消耗下来战力不足,只得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以为刘备只意图进攻张郃,便将一半士兵派去救援。结果,派去的援军被刘备的伏兵打散,而黄忠的部队则开始猛攻防守薄弱的夏侯渊。

最终,蜀军将其斩杀,刘备由此取得了汉中战争的主动权。曹操听闻法正给刘备献计,感慨地说道:“吾故知玄德不必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可见法正此人的厉害之处。

因病去世,卧龙扼腕

在帮助刘备夺得益州和汉中之后,法正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被任命为护军将军,而诸葛亮是军师将军,两人虽然性格不同,但配合默契,使得蜀汉势力日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