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赖芳杰

5月14日,钟睒睒在内多位知名企业家个人信息遭泄露消息引发关注。探客查、励销云两家平台大规模出售多位企业家个人信息,包括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荣盛集团董事长李水荣、蜜雪冰城实控人张红甫等百亿富豪。其中“探客查”号称“2亿+企业数据库”“10亿+线索联系方式”,980元包年,每月可查企业信息5000条。按最大查询量算,1条企业家信息售价0.016元。

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偷盗”信息?对于数据来源,探客查和励销云销售人员同时提及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合作。目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已回应,不会有此情况发生。

被出卖信息的,又何止知名企业家。近年来,普通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规模也在呈增大趋势。2020年,5.38亿条新浪微博用户个人信息在暗网非法出售,包含用户ID、地理位置等账户基本信息。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一直以来都是骚扰电话、网络诈骗,甚至敲诈勒索等违法活动的罪魁祸首,极大危害了个人财产安全。

去年八月,公安部公布了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典型案例。其中,一些房产公司、电信运营商、执业律师等“内鬼”,以职业身份为掩护,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在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对电信网络犯罪予以高度关注,认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尚缺乏针对性打击治理,特别是对行业“内鬼”利用工作便利大规模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缺乏有效惩治,行业平台内部监管存在漏洞也给了“内鬼”可乘之机。

要堵住信息泄露“漏洞”,并不简单。应围绕信息获取、流通、使用等各环节,同步加强全链条打击。尤其要加大对行业“内鬼”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在刑事立法上设置较普通人员更严的标准,并同步加大刑罚力度,形成有力震慑。同时,对超范围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等问题,要集中整治。此外,公民遭遇信息泄露后,个人很难追溯到具体的责任主体,在司法救济方面,可以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启动集体诉讼集中赔偿受害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