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2024年成都市节能宣传周活动第三天,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组织召开政策宣讲及银企对接专题会。记者从会上获悉,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碳惠天府”机制已开发106个项目,消纳超过47万吨碳减排量。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介绍,2020年3月,成都市政府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该机制成果初现。在制度建设方面,已配套出台《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管理办法(试行)》和《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公众低碳场景评价规范(试行)》,发布12个碳减排项目方法学,确保机制建设规范、运行有序。同时,碳减排量开发认购不断拓展,已开发的106个项目中,包含能源替代类、资源节约类、生态保护类等类别,涉及通威新能源、一汽大众、兴业银行、科伦药业、立邦等企业。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零碳券”相关情况。零碳券是政府部门向开展节能减碳建设的有关企业、公共机构发放的定额电子代金券,每年由成都市财政补贴1000万元。零碳券共4种类别,包括能力建设零碳券、碳足迹认证零碳券、碳核算零碳券、碳减排挂钩贷零碳券。2023年10月1日,成都市零碳券管理平台正式上线,截至目前,该平台注册提供低碳服务机构已超过65家,申报注册企业、公共机构已超过450家,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基础。

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还分别介绍了成都市节能改造资金项目申报、节能降碳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的相关细则。成都银行、建行四川分行、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等机构讲解了绿色金融方面的相关政策和业务。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王俊峰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