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述完“敦煌女儿”樊锦诗的人生伟业后,导演苗月又将镜头对准大凉山的一个小女孩。电影《阿莫阿依》于3月16日上映,书写了一个普通彝族家庭的女孩阿莫阿依辍学后,在扶教工作队的帮助下,重返校园开始读书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旋律电影对讲故事的要求,并不低于商业类型片,甚至更难。苗月迎难而上的勇气与信心,就在于她深知,只要塑造出一个复杂的、丰富的、能够令观众感到心疼的角色,便能够通过她,来承载那些宏大的命题、厚重的历史与民族的传统,甚至思考一种出路。

影片主角阿莫阿依,便是导演的点睛之笔。

故事起于一个生活场景的白描:妈妈用背带把小弟绑在阿莫阿依的背上,然后去山上干活。她要背着弟弟,完成日常的喂猪、喂鸡、做饭、烤辣椒土豆的家务。她像领受命运的规划般,接受一切,唯独渴望读书——而这恰恰是家里人所不认同的。出于传统和现实的桎梏,他们认为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的第一次矛盾相对轻柔,因为矛盾双方是一对命运相仿的母女。妈妈自然能够体谅她,允许她读书。

阿莫阿依聪明好学,功课很好,老师也总是赞扬她。放学后,她飞奔回家,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家庭责任:照顾妹妹弟弟,操持家务,为父母分忧,尽管她也只是一个小女孩。

第二次更为严峻的矛盾,很快就摆在她的面前——父亲在外务工,妈妈家务繁重,作为大姐,她必须分担妈妈的辛劳。当责任与学业冲突时,命运要求她作出选择。前者指向大凉山女子的传统道德要求;后者则是她个人的志向与人生追求。对她而言,这或许从来就不是一个选择题。

于是,她辍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年过后,妹妹弟弟长大,家里的黑白电视变成彩电,徒步的爸爸有了一辆摩托车,阿莫阿依也长成了一个少女。但她依然要承担琐碎的农活。读书的念想,只能深埋心底。

直到扶教工作队深入调查时,才关注到阿莫阿依这类女孩。影片动人的点就在于,扶教工作并非机械的资金投入,而是与资金投入相辅相成的感情投入。宏大的宗旨,变成了细致入微的生活指南。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阿莫阿依避免了早婚的命运,重返校园,并且针对她这类“大龄低级”学生,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特设了“桐华培优班”,帮助他们补偿失去的时间,重新做回一名快乐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美好善良的女孩,承载了民族和历史之重,与个体与梦想之轻。轻重之间,凸显的却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滚滚向前的伟大步伐。恰如影片结尾,那朵屹立高山之巅却终于盛开的珙桐花所揭示的真理:一朵花,花期虽晚,但总会盛开

红星新闻电影评论员 李瑞峰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