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以后,王羲之法书中最负盛名的无过于《兰亭序》了,也可以说,《兰亭序》是中国书法最有名的剧迹,人称“天下第一行书”。在所有法书中,传本种类之多,也无过于这《兰亭序》了。

关于《兰亭序》,今存六朝人的论书文字中竟无一字提及,唐以后,种种传说和故事纷纷流传开来,有的还很富神秘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得最绘声绘色的是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已近于一篇传奇故事,张彦远收进了他编的《法书要录》,现代文学家沈祖珞还根据《兰亭记》所述的故事梗概写成了小说《辨才禅师》。

《兰亭序》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初三,正在会稽的王羲之携诸子邀集好友孙绰、谢安、郗昙、支遁等四十余人,在山阴兰渚山下的兰亭修祓禊之礼。

祓禊是古来就有的习俗,当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临水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后来这个礼俗演化成了类似今天的游春踏青活动,届时还要“携旨酒,列芳筵”,痛饮作乐一番,文人墨客则更要赋诗作文,一抒怀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主持的这次兰亭修禊,是一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会,还作了“曲水流觞”的游戏,大家列坐在流水潺潺的弯曲小溪两旁,让一个个载酒的小小的特制双耳杯从上游顺水款款浮下,流觞在谁面前停住谁就要饮下觞中之酒即时赋诗,不能赋诗者要罚酒。

那回,大家作了不少诗,王羲之还趁着酒不但诗意挥毫作序,据说是“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这就是名迹《兰亭序》的由来。

《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凡是相同的字重复出现,“皆构别体”,不使雷同,米芾曾有题诗谓:“‘之’字最多无一似。”后来王羲之又曾把这篇序文写过近百遍,都不及当时醉中所书,所以也就特别珍重这件墨迹,留给子孙,叮嘱要珍藏传家。这是唐人的述说。

名重当世的大书家王羲之创作了这么一件犹若天佑神助,力写亦不可再得的精彩作品,自己又这么看重,然而他本人没有留下什么有关的话,在座的颇多有名的文士和书家,也无一提及,这是有点奇怪的事。

萧翼巧取《兰亭序》

唐朝立国以前,当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据说已经看到过《兰亭序》的石刻拓本,于是一心想要得到这件神妙无比的右军法书,一直到他登上皇帝宝座,总是念念不忘,到处派人探寻。

后来是魏征得到线索,告诉他《兰亭序》真迹在智永和尚的弟子辨才禅师那里,李世民立刻宣召辨才到京进宫追问,威逼利诱,无所不至,但辨才一口咬定《兰亭序》虽然的确曾由智永收藏,但智永已去世,又经大战乱,《兰亭序》早已不知去向,怎么问都没用,只好暂且放辨才回去。

可是又再三调查访查,确知《兰亭序》是在辨才那里秘藏着。